首頁>政聲·政情>觀察 觀察
用藥靠猜計量靠掰 兒童專屬藥僅2%
由于兒童專用藥品少,有些家長只好通過各種換算,按照“小兒酌減”的原則,把成人藥給孩子使用。這樣做的后果卻很嚴重,有資料顯示,中國兒童藥物不良反應率是成人的2倍,新生兒的不良反應率則達到4倍。
有數據顯示,我國專門生產兒童用藥的企業有10余家,有兒童藥品生產部門的企業30多家。在上市藥企中,單一主營兒童用藥的生產企業僅有一家。
近期,國家衛計委、工業和信息化部、食藥監總局印發《第二批鼓勵研發申報兒童藥品清單》,39個兒童藥品上榜。而2016年6月1日首批鼓勵研發申報兒童藥品清單公布后,32個上榜藥品中已有22個兒童藥品進入優先審評通道。得益于此,上海羅氏制藥產品雅美羅新增適應癥“全身型幼年特發性關節炎”甚至提前4年在中國上市。
在這一系列利好政策扶持下,能否改善我國兒童藥品生產企業少、品種少、劑型少等問題呢?
業內專家認為,除研發層面的鼓勵外,如果沒有強制執行力來規定規范臨床用藥習慣,企業仍應謹慎進入兒童藥領域。
政策利好下71種兒童藥物申報研發
在近日公布的《第二批鼓勵研發申報兒童藥品清單》里,39個在大陸境內尚未注冊上市且臨床急需的兒童藥品上榜。算上第一批的32個上榜藥品,已有71個兒童藥品進入鼓勵研發申報清單。
其實,兒童用藥品種、適用劑型缺乏等問題早已引起有關部門重視。
2015年12月,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臨床急需兒童用藥申請優先審評審批品種評定的基本原則》,確定了新增用于兒童人群品種、改劑型或新增規格品種和仿制品種優先審評應滿足的條件。
2016年3月,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兒科人群藥物臨床試驗技術指導原則》,從倫理學考慮、數據和安全監察、受試者年齡分層、兒科劑型選擇等方面做了詳細指導。其中,在劑型研發選擇方面,特別提到兒科人群對劑型的接受程度會受到藥品本身的口感、氣味和質地等影響,要注意“藥片大小和形狀”。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兒童 用藥 藥品 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