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樂觀社會 樂觀社會
山西資源大縣轉型“攻”文化 讓非遺傳承人有飯吃
然而,就像很多非遺一樣,襄垣的非遺也面臨傳承困難,以襄垣秧歌為例,目前該縣人才隊伍青黃不接、精品力作缺少、基層院團生存艱難。
面對這些困難,襄垣大膽創新,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列為“文化民生”戰略的核心之一,在對非遺資源進行記錄整理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原生性、生產性、體驗性等保護傳承新模式,讓非遺傳承人有飯吃,讓非遺活下去。
記者9日從襄垣縣委宣傳部了解到,在建立制度保護原有傳人的同時,該縣已與長治市藝校聯合辦班,招收學制四年的大專班學員60名,確保后繼有人,對瀕危的非遺項目及年老體弱的傳承人進行全面的拍攝、記錄,并及時形成檔案、實行數據化管理,還對襄垣秧歌、襄垣鼓書進行搶救性保護,錄制傳統書目100余篇、560多個小時。
如何保留非遺不難,難的是讓非遺維持旺盛的生命力,在民間真正地“活”起來。
對此,襄垣在下良鎮紅土坡村等傳統村落設立了試點,先用襄垣炕圍畫探路,進行原生性整體保護,讓非遺走進民眾中,存活于民間。對于襄子老粗布這種富有經濟開發潛力的非遺,該縣支持山西襄子老粗布有限公司,采取“公司+農戶”經營模式,走原生態純手工家紡生產之路,年銷售收入達到近億元,成就襄子老粗布中國著名品牌。
襄垣還試水體驗性保護,建成山西省第一家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館,無假日全天候對外免費開放,截至目前已接待參觀者5萬人次,并在鎮、村兩級也設立各具特色的非遺展示室。
編輯:梁霄
關鍵詞:山西 資源 大縣 非遺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