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絕不辜負這個科技創新的黃金時代
——科學家、科技工作者寄語我國科創事業
新華社北京5月29日電題:絕不辜負這個科技創新的黃金時代——科學家、科技工作者寄語我國科創事業
新華社記者馬劍、胡喆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在首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到來之際,來自各領域的科學家與科技工作者代表紛紛寄語我國科創事業。他們表示將秉持科技報國理想,把為祖國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作為畢生追求,絕不辜負這個科技創新的黃金時代。
“國之利器”使世界科技強國之路越走越踏實
歷時20余載,從“奇思妙想”的提出,到關鍵技術的突破,再到推廣應用于各軍兵種武器平臺,北京理工大學教授王海福帶領團隊開創活性毀傷元及其彈藥戰斗部技術的前沿研究,實現了我國在尖端武器研發核心技術上的領跑。
他對科技這一“國之利器”的重要性深有體悟。“作為黨和國家培養的國防科技工作者,我們理應擔當起時代賦予我們的神圣使命。”王海福說,“能使研究成果在武器裝備研發中得到應用,為國防增添幾分硬度,為人民增加幾分安穩,既是一種職業追求,更是一份莫大的欣慰。”
成為世界科技強國,必須擁有一批世界一流科研機構、研究型大學、創新型企業,能夠持續涌現一批重大原創性科學成果。2016年科技三會后,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編制了《中國電科“十三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在網絡空間安全、大數據、新型智慧城市等領域碩果頻結。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董事長熊群力表示,中國電科作為電子信息領域的國家隊和主力軍,將緊緊圍繞經濟競爭力的核心關鍵、社會發展的瓶頸制約、國家安全的重大挑戰,打造網信時代的“大國重器”。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上至國家戰略,下至百姓生活,“科技創新之花”開遍神州大地。
在浙江浦江,國網浦江縣供電公司成功研發了配網串補可控硅技術,為偏遠山區點亮了“長明燈”。“百姓事無小事,老百姓方便用電安全用電的現實需求,是我們利用創新成果支撐堅強智能電網建設的原動力。”該公司負責人徐愛良說。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四院科技委主任許波說,作為一名軍工央企的科技工作者,將更加潛心投入研究工作,讓軍民深度融合,讓人民享受國防科技工業提升帶來的實惠,為早日實現世界科技強國作出更大貢獻。
重任在肩責無旁貸 讓一切創新的想法得到尊重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
尊重創新人才,讓一切創新的想法得到尊重,進而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和潛力,是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關鍵。一年來,科研創新環境的改善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千里馬”競相奔騰。
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謝毅是我國化學研究領域領軍科學家之一。她留意到現在的政策越來越人性化,例如考慮到女性科學家在職業早期面臨的組建家庭、生育和撫養孩子等現實問題和困難,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將女性申請青年基金的年齡從35歲放寬到40歲。
“這為女性科學家提供了更為公平的競爭機會,讓大家感到特別溫暖。”謝毅說,創新是科技工作者的天然使命,重任在肩責無旁貸。
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副所長肖庚富稱自己過去的一年“忙碌而充實”。得益于政策環境的改善,該所目前已有6位研究員在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光谷生物城在崗創新創業,研究所以發明專利等無形資產入股、占有不超過30%的股份,并在借用儀器設備等方面提供支持。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科技委主任李陟說,創新是科技工作之魂,這其中大力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尤其重要。“就像戶外的綠草總是頑強生長,每當沐浴陽光雨露,更加蓬勃生長。”
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尚勇表示,中國科協將致力于進一步優化創新生態環境,讓領銜科技專家有職有權,有更大的技術路線決策權、更大的經費支配權、更大的資源調動權。
“雛鳳清于老鳳聲” 科技創新后繼有人
2016年,“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首次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和一些國家白發蒼蒼的航天隊伍相比,“長征五號”研制團隊的平均年齡為35歲,首發試驗隊的平均年齡僅有30.5歲,80后與90后在其中扮演著“頂梁柱”的角色。
“中國航天有著良好的傳統,那就是大膽地相信年輕人。”“長征五號”總設計師李東說,中國航天在錢學森時期便提倡“技術民主”,所有人都有權利表達自己的意見,為年輕人成長營造了一個較為寬松的環境。
“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科技創新,貴在接力。中國科學研究具備以老帶新的優良傳統,這也保證了我國科技整體能力持續提升,一些重要領域方向正由跟跑者、并跑者向領跑者轉變。
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至今仍對1999年回國后參加的中國科協青年科學家論壇印象深刻。截至2016年,這個啟動于1995年的論壇項目已經舉辦311期,1000多名論壇執行主席中誕生了11位中科院院士,許多已成為各個學科領域的帶頭人,在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我深感中國的科學研究正處在一個黃金時代,能成為這個時代的實踐者之一,我倍感幸福。”薛其坤表示,他1999年回國至今已培養90多位博士和博士后,其中有24人次入選國家千人計劃、自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長江特聘教授等國家高水平人才計劃。
中科院院士、華東師范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院長褚君浩表示,中國科研工作者應有一種“敢為天下先”的勇氣與魄力,已經不能滿足于模仿別人,而是要通過新思想、新結構的探索,進一步解開自然的奧秘。(參與記者:蕭海川、劉鄧)(完)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科學家 科技工作者 寄語科創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