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讓共享單車與城市文明共同成長
交通部《關于鼓勵和規范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日前出臺。其定位“共享單車”為城市綠色交通系統的組成部分,并做出了規范共享單車擺放、為用戶購買保險、禁止向12歲以下兒童提供租賃服務等規定。對公眾關心的押金安全問題,則鼓勵運營企業積極推行免押金和“即租即押、即還即退”等模式。
以共享單車為代表的共享經濟是近年都市生活的一道靚麗風景。它為人們的出行提供了極大便利,幾乎一夜之間,各式共享單車就遍布于全國大中城市的街頭巷尾,極大疏解了城市交通的“最后一公里”難題。然而,隨著共享單車的迅速普及,由此產生的某些負面影響也日益顯現,如車輛亂停亂放,影響市容甚而妨礙交通;不文明的使用和惡意損害行為,大大縮減了共享單車的壽命和周轉率;經營企業匯聚的巨額資金池也引發人們對押金安全的擔憂等等。
凡此種種,都牽涉到共享單車要不要規范及如何規范管理的問題。而在個別城市,還出現了拒絕“共享”的現象,如在四川峨眉山市,共享單車只投放了一天就被城管部門取締了。它也影射出在有些地方,落后的城市管理理念與開放共享經營模式的矛盾沖突。在此語境下,及時出臺全國性的行業發展指導文件,給共享單車賦予合法身份,并規范其運營無疑是必要的。
但是, 共享單車畢竟是網絡時代的新事物,作為城市管理者對其如何科學引導及規范,揚長避短,既發揮優勢又不給城市添亂,這無疑考驗政府的管理智慧。公眾擔心的是不要陷入“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惡性循環中。類似教訓,在近年網約車的發展中人們記憶猶新。假如監管者恪守傳統理念,硬要將互聯網產物納入舊的框范中,那么,共享單車能否像現今這樣給市民提供出行的便利,就很難預料。尤其在當下,面對共享單車出現的某些問題,管理者是采取包容和積極引導的態度,還是動輒“限制”和“禁止”,將直接影響共享單車的前景。
從消費者的角度,共享單車的使用當然是越方便越好,越少限制越好,但自由建立在秩序之上,共享經濟既是互聯網的寵兒,亦是人類文明的成果,它對人們的自律和公共空間意識都提出了較高要求。這也是共享單車得以生存的根基。如單車壽命和周轉效率取決于使用者的自覺守護,“共享”下的道路和市容秩序要靠參與者的高度自律確保。對此,指導意見雖涉及實名制注冊、建立用戶信用體系及電子圍欄等措施,但即便如此,仍要靠使用者的規則意識相配合,畢竟無人監控及跟蹤記錄技術等方面的制約,還很難保證相關制度能百分百準確實施。
總之,共享離不開共治。包括共享單車在內的共享經濟雖由企業主導,看似企業行為,但其所涉行業、運營及管理等卻是跨界的,不僅一些邊界模糊,對城市的空間管理與統籌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對此,在設計規范管理制度時,就必須要有創造性思維,把各方的利益博弈均納入有序轉道中。而在具體實操中,更需要政府、企業、行業及市民的多方配合,共同努力,不僅提高政府部門及行業的管理水平,同時也培育和促進社會的文明共享和樂于分享的風范,讓城市的公共文明邁上一個新臺階。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共享 單車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