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聚合專題聚合
全國政協“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專題協商會摘登(一)
從1985年起,在中國經濟學界展開了兩條改革主線之爭。一條改革主線是把價格改革放在主要位置,主張仿照1949年的西德改革,放開價格。另一條改革主線認為,中國的改革不能照搬西德經驗。股份制改革才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主線。
這種情況直到1992年鄧小平南行講話之后才改變。中共十四大明確了市場經濟導向,股份制開始試行。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在社會主義條件下,股份制是公有制的實現形式,這是理論上的重大突破。
中國的股份制是在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過程中實施的。國有大企業的股份制改革仍有困難,于是采取了“存量不動,增量先行”的辦法,即國有大企業的股份分為兩類,一類是非流通股(即存量不動),另一類是流通股(即增量先行)。國有大企業終于走上股份制的道路。
但非流通股在股份制國有大企業中所占比重太大(即存量過大),企業的運行機制未變,股東會開不起來,董事會只有一種聲音,即絕對控股的國有大股東的聲音。因此,國有大企業股份制第二次改革必須推行。1998年,新中國第一部證券法以高票在全國人大通過。股份制的第二次改革也在21世紀初年推出。
股份制的第二次改革大約在2006年年終基本完成。具體做法是:非流通股持有者給流通股持有者一定補償。補償多少,由市場決定,因公司而異。為什么要給流通股持有者一定的補償,因為當初國有大企業上市時曾有過承諾:“非流通股暫不上市”?,F在非流通股上市了,所以要取得流通股持有者的諒解,給予補償是合情合理的。股份制第二次改革終于成功。
把這段歷史故事告訴年輕人,有助于他們了解改革開放逐步推進的過程,有助于他們對中國道路的理解,堅定道路自信。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中國 故事 文化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