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快遞業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近日,由國家郵政局聯合共青團中央共同發起的“綠色快遞進高校”活動在全國六所高校同時啟動,活動倡導對非環保和有毒有害的快遞包材說“不”,優先使用無毒無害、可降解、可循環的網購商品和快遞包裝;堅持理性消費、提倡減量生活,自覺選擇適度包裝,拒絕為過度包裝買單。(5月16日《經濟參考報》)
隨著網購逐漸走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快遞包裝的回收問題引起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據國家郵政局發布的《2016年郵政行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6年全年郵政行業業務總量完成7397.2億元,同比增長45.7%。全年郵政行業業務收入(不包括郵政儲蓄銀行直接營業收入)完成5379.2億元,同比增長33.2%。其中,快遞業占比首次突破七成,達到73.9%。看到這些驚人的數字,不知道大家是否會有這樣的疑問:快遞包裹有這么多,那么快遞包裝的處理是否成問題?我們拆開包裹后留下的這些包裝廢棄物最終將何去何從?
據測算,我國平均每件快遞的膠帶使用量是0.8米。此外,生產一噸紙需要砍伐17棵十年生大樹,生產一噸塑料袋,需要消耗3噸以上石油。業內人士表示,快遞使用的塑料袋大部分為一次性再生塑料袋,但膠帶部分主要材質仍是聚氯乙烯,需要經過近百年才能降解。
如果大量的快遞包裝不能很好地處理回收,這些包裝廢棄物無疑將給我們的環境造成極大的污染,我們決不可忽視這小小的快遞膠帶可能給我們環境帶來的危害。一旦包裝廢棄物再次造成類似“白色污染”那樣的對環境的大規模破壞,我們將要付出多上許多倍的時間和努力來治理,那時可真是后悔莫及了。回想起當年“白色污染”遍地的情景,筆者現在還心有余悸。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時間金錢,實行“限塑令”多年,情況才逐漸好轉,不禁讓人慨嘆。但我們現在回頭想想,倘若我們能夠預想到“白色污染”可能帶給環境的巨大危害及相應的治理難度,提前做好防范措施,之后的情況是不是也許就不會這么糟糕了?如今,快遞包裝的處理問題也是一樣。
事實上,不少發達國家早已建立了與包裝處理相關的法律法規。其中,德國1991年、1997年先后出臺《包裝廢棄物管理辦法》和《包裝回收再生利用法》,要求除包裝生產商外,從事運輸、代理、批發、零售的企業需負責回收包裝物。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我國之后每年的快遞業務應當是只多不少。對于這顆成長中的不定時“炸彈”,有關部門應當采取強硬的措施。當然這里我們必須承認限制使用快遞包裝是不太合理的,但是我們可以做到加強管理,強制回收利用,出臺詳細的政策規定,將快遞包裝回收的責任明確到單位、部門甚至是個人,失責必問、問責必嚴。治理環境問題時一旦“軟”下來,難保不會有漏網之魚。
環保無小事。要走好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道路,必然要做好回收再利用的工作。目前,嚴峻的環境問題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為了我們的生存、為了我們的后代考慮,我們決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能只想著經濟發展,而忽視了環境保護。趁著“炸彈”還沒有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我們應當及時將它扼殺在搖籃里。制定相關制度政策,合理處理快遞包裝,倡導可循環、可降解包裝材料的使用,勢在必行。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快遞 包裝 治理 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