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書畫現場頭條書畫現場頭條

5·18博物館日:構建公眾文化的精神家園

2017年05月15日 16:33 | 作者:謝穎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原標題:構建公眾文化的精神家園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隨著今年3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正式施行,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重要窗口,博物館、美術館獲得了更加強有力保障。面向社會的公共教育服務是公共文化的關鍵所在,也是博物館走進生活、拉近與公眾距離的關鍵所在。現代博物館已成為提升國民文化素質、審美水平的有效平臺,如何提升博物館公共教育的質量水平、擴大影響力值得深思。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和孩子們在中國美術館共繪春天

▲孩子們在國家博物館參加教育體驗活動

博物館:一所大學校

位于天安門廣場東側的國家博物館里,參觀人群總是熙熙攘攘。如果你在周二至周五來到這里觀展,很可能會遇到很多學生。有小學生也有中學生,他們穿著整潔的校服,二十幾人一隊,人數眾多,但卻秩序井然。他們,是國家博物館“館校合作”的特殊觀眾,是到博物館來“研學”的學生。

4月25日,早上不到9點,北京市通州區四所中小學的孩子們就已經在國家博物館門前廣場集合完畢。不過,接下來并不是進入展廳,而是觀看宣傳片和講座,了解什么是博物館、怎么使用這里的資源,以及博物館里的文明規范。大約一個小時后,孩子們化整為零走進不同展廳,每個小隊都有一位國博老師引導,而每個孩子手上,都有一張彩色的折頁,上面是他們將要參觀學習的內容。折頁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個展覽,也有多個主題。“同學們,告訴我你們將要學習什么?”“古代中國”展廳外,國博的馬老師一個簡單的問題難住了孩子們,因為沒有人認識折頁上“農桑豳風”的“豳”字。接下來的問題似乎更難:中國人在公元前六世紀率先將農作物按行種植,有什么優點?春秋戰國時期人口增加,鐵范更多用于農具制造,與陶范相比,鐵范有哪些好處?不過不用怕,在國博老師的帶領下,看似枯燥的問題將化身為一件件飽含滄桑的文物,既生動又深刻。一路學習下來,孩子們答題信心十足。

4月2日是第十個“世界自閉癥關注日”。此前兩天,中國美術館里,一場特殊的繪畫創作正在溫馨而愉快地進行。在一張寬90厘米、長4米的畫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以及其他畫家正和孩子們一起縱情揮灑,描繪他們對美麗春天的感受和向往。這張畫構思精巧、色彩絢爛,讓人看了不由鼓掌。

“在中國美術館的公共教育空間與同學們共繪美麗的藍天、溫暖的春天,這是大家敞開胸懷的表現。任何人都有各自的特點,有時候可能是障礙,但這不可怕,只要我們有一顆愛心,愛的溫度可以把一切融化,可以把封閉的門打開。通過我們共同的努力,讓美撒滿人間,讓美感染時代,讓美在每個人的心靈中升華,變成美的能量,變成愛的能量,讓整個生活充滿陽光。”吳為山說。近年來,中國美術館持續對社會弱勢人群關注和關心,積極探討藝術與藝術教育對自閉癥孩子成長和人生的作用。

到博物館學習的,并非只有孩子。中國美術館的“大師講大美”系列藝術講座人氣很旺,楊振寧、莫言、靳尚誼等名家在這里和來自各方的觀眾親切交流;國家博物館“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開展后,中方策展人閆志做了不下30場講解,并在微信上撰文解讀展覽、為觀眾推薦書目,還要經常回答觀眾提出的問題:日本太刀擺放是否有問題?為什么沒有古典時期希臘雕塑?每個回答都是一篇精彩的文章,有觀眾留言說“文明在于教化”……近年來,隨著博物館、美術館等免費開放,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不斷提升,人們與博物館、美術館的距離越來越近。走進博物館,觀眾不難感受到,這里正變得越來越豐富:你可以駐足于展覽中,聽取生動詳實的講解,感受領悟無聲的歷史或藝術;你也可以坐在講堂里,聽一場“大師課”;你還可以報名參加多種多樣、風格各異的主題活動……

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廣西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時指出,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要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現在,越來越多的博物館、美術館都依托于自身的特點,致力于面向不同受眾群體開展多樣的公共教育活動,為觀眾提供高質量的公共文化服務。在這所“大學校”里,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與知識的連接點,獲得自己的進益。博物館越來越有“意思”,它可以成為每個人身邊那個博學、睿智的朋友。

指向:

公眾精神文化

近日,“創新·拓展”全國美術館公共教育年會在京召開,這是中國美術館繼去年山東濟南舉辦的“協調·合作”全國美術館公共教育年會后,繼續推動的第二屆年會,希望將公共教育的學術研討與交流常態化。幾十位來自全國各地美術館、藝術博物館的專家匯聚一堂、交流經驗。會上,國際博物館協會副主席、中國博物館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安來順指出,在今天的博物館中,精簡的文化性和藝術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時其公共性特征正以其強大的力量沖擊著傳統博物館那些象牙寶塔式的脆弱的血管。博物館應該也必須進一步強化它的社會功能,尤其是教育、欣賞和傳播的功能。

對此,我們可以從國際博協2007年修改的關于博物館的定義中找到答案:博物館是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為教育、研究、欣賞之目的征集、保存、研究、傳播并展示人類及其環境的物質與非物質的遺產。可見,教育、研究、欣賞是作為舉辦博物館的目的而存在的。

20世紀80年代以來,作為一種公共文化機構,博物館生存、發展的內部、外部環境都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劇烈變化。安來順分析道:在社會層面上,文化的多元化訴求、知識經濟的巨大動力、信息經濟的迅猛發展、文化旅游的持續增長、休閑產業的激烈競爭等等都改變著博物館的社會土壤。博物館使用者層面,現場觀眾與線上觀眾同時并存,觀眾人口統計學構成的日趨多元,參觀學習模式更加多樣化,感性和知性認知途徑的不斷刷新,都在挑戰博物館傳統的信息傳播方式和管理能力。在博物館自身專業化的層面上,研究工作更加注重藏品信息的詮釋,展示和傳播更加包容、更加開放,無一不在證明著博物館公共意識的加強和對博物館的定位、戰略、行為的持續調整。“中國的博物館要完成從數量的增長到質量的提升,要實現從硬件的現代化到軟件的觀眾友好型的華麗轉身,無疑是一項系統的工程。綜觀現代博物館的總體態勢,公共教育的理念、戰略、方法、技術的升級和轉型在這一過程中的貢獻是巨大的,而且是不可替代的。”安來順說。

在吳為山看來,公共教育是要將全民的普遍審美水平提高到一定的高度,是化平原為高原的過程。“我們要時刻以文化傳播為己任,要把公共藝術教育做成提高全民藝術素質的重要活動,讓所有的觀眾在參觀展覽、接受美的熏陶的時候得到精神上的升華和對文化更深刻的理解。同時也要將公共教育服務從館內延伸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將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及其民族精神的深沉力量和藝術家的神妙創造以不同形式的公共教育活動分享于大眾,成為公眾的精神文化家園。”

正如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品格一樣,一座優秀的博物館和美術館同樣有它的品格魅力。安來順希望,人們在評價博物館、美術館時能夠感受到,它不是一個純粹的收藏機構,不是一個純粹的科研機構,也不是一個一般意義上的群眾文化機構,深邃的文化底蘊是它的精髓,生動形象、喜聞樂見是它的外在表現,高雅而不深奧,輕松而不淺薄,平和而不庸俗。

面向:未來文化傳承

今年3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正式施行,為公共文化設施深入開展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了法律依據和制度保障,具有重要的指引和促進作用。在這種情況下,提升博物館公共教育水平,擴大公共教育的影響,從而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發展顯得更為重要。

“在新的形勢下,我們亟須面對的一個新課題就是:如何結合自身的藏品、展覽、學術、研究有效開發和利用各方面的公共教育資源,提升服務品質水平,擴大服務輻射影響,真正實現‘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核心使命。”吳為山認為,從美術館來說,可以從三方面重點突破:創新拓展公共教育服務方式,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促進文化資源公平共享,關心社會特殊群體,服務于革命地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同時,擴大公共教育的范圍,在國際交流中,講好中國故事,創新國際傳播的方式、方法。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博物館公共教育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博物館集中展示了歷史與文明的傳承發展,對此,中國國家博物館社會教育宣傳部主任、中國博物館協會社會教育專業委員會主任黃琛認為,博物館公共教育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我們的方式傳遞給青少年和成人,為他們解讀民族性,就是民族精神、民族信仰、民族尊嚴、民族自信、民族智慧和民族藝術。

“博物館里的學習,最理想的是自發自覺的狀態。但這需要培養,可能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在長期的社會教育實踐中,黃琛感到博物館的公共教育不能把點只定在知識教育和技能教育上,應該更多地從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角度來切入。“以青少年為例,他們到博物館來學習,并不能簡單看作‘第二課堂’,或者是學校的延續,也不能一味強調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重點是他們在博物館的空間里獲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埋下文化的種子,也許這并不能像具體知識技能那樣很快發揮作用,但在他們的成長道路中,將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今年3月,國家博物館“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非常火爆,僅僅23天,每天接待的觀眾量將近4000人。在雙休日,大英展的門口甚至排起長達200米長的等候隊伍。這引發了黃琛的思考。“有人說展覽火爆是因為大英博物館的品牌,我覺得也對,但也不完全是。博物館收藏歷史、博物館面向未來,這里面涉及昨天、今天和明天。我們建設博物館,用博物館的平臺為公眾提供服務,不只是為了解決昨天的問題,還要解決今天和明天的問題。考古工作者、研究人員解決好了昨天的問題,展覽部門、學術部門應該通過展覽解決好觀眾對昨天與今天、明天關聯的認識。”在黃琛看來,大英展的火爆就在于它很好地解決了展覽和公眾關系的問題,每一件展品的信息量都是巨大的。“如何面對今天、明天,面向未來?我認為最好的方式就是教育。這是我們博物館社會教育人員必須面對的挑戰。”


編輯:楊嵐

關鍵詞:5·18博物館日 博物館 公共 文化 教育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最新色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 亚洲激情国产激情在线 | 天天高清在线看片 | 中文字幕aⅴ天堂在线 | 日韩欧美国产一二区 | 亚洲乱码AV乱码国产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