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樂觀社會 樂觀社會
28歲志愿者魂埋蘆山 母親講述兒子的“俠骨柔情”
【送別】
“如果再有一次機會,我想他仍然會選擇來到蘆山。”——宋欣承
5月10日上午,記者抵達樂山市夾江縣人民公墓,賈劍波的葬禮在這里舉行,墓碑前堆滿了悼念的花圈和黃菊。
其中一些花圈,是他的同事和學生送的——賈劍波到蘆山做志愿者前,曾在成都石室聯合中學任體育老師。他生前教過的學生們已臨近中考,但聽聞噩耗,學生和家長們還是自發(fā)組織到夾江來為他送行。
“他很活潑,腦子靈活。”賈劍波的同事張笑回憶,年輕人之間愛開玩笑,大家拆開他的“波”字,喊他“三皮”,“三皮特別專注教學,他辭職前,帶領的學生每年都獲得成都市太極拳比賽一等獎。”
在大家的敘述中,記者逐漸了解慘劇發(fā)生的經過:
5月7日凌晨,因天氣預報大雨將臨,賈劍波和宋欣承騎著電動車,趕往位于蘆山縣龍門鄉(xiāng)青龍場村的大愛殘疾人手工藝農民專業(yè)合作社,準備收拾露天存放的由合作社殘疾人制作的木制手工藝品。
在雅安市蘆山縣工業(yè)集中區(qū),車禍突如其來。電動車撞上路邊的石墩,賈劍波當場死亡,宋欣承被送往雅安市人民醫(yī)院急救。
賈劍波是家中獨子。在墓碑前,他的母親席利霞和父親賈志高失聲痛哭。
而宋欣承仍躺在醫(yī)院病床上,沒能到場參加葬禮。
她在給賈劍波生前好友李孟旗發(fā)的短信中寫到,“我會盡快好起來,還要幫著照顧他的爸爸媽媽,希望能轉告叔叔阿姨,投身公益是賈劍波一直以來的心愿,如果再有一次機會,我想他仍然會選擇來到蘆山。”
【俠骨】
“這里,更需要我!”——賈劍波
為什么選擇到蘆山?4月下旬記者在蘆山采訪賈劍波時,問過這個問題。
“我心中總有一種召喚——這里,更需要我。”賈劍波答。
2013年,剛參加工作不久的賈劍波利用暑假奔赴蘆山擔當志愿者,為災區(qū)孩子們開展武術、心理輔導等志愿活動。這次短暫的蘆山之行,讓他看到了山區(qū)鄉(xiāng)村教學條件和資源的匱乏,也感受到了山區(qū)孩子對新鮮知識的渴望。“我想為他們做點什么。”
但真到辭職的時候,卻并不容易。“一開始我是反對的。”席利霞說,當時覺得,兒子當教師,工作收入都很穩(wěn)定,為什么還要折騰?
2016年底,賈劍波終于說服了父母來到蘆山,還拉上了宋欣承,一起去“為當地的殘疾人和留守兒童做點事”。
宋欣承說,自己沒有太多猶豫便答應了,“我們因志趣相投走在一起,他去哪里我便去哪。”
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賈劍波到蘆山后發(fā)現,地震后的龍門鄉(xiāng)一帶集中流轉土地,打造龍門古鎮(zhèn)旅游景區(qū),大量村民外出打工,村里多剩下老人和小孩。他便和宋欣承分工合作,為當地的留守兒童和殘疾人分門別類地制定了武術課程和手工藝制作課程。
武術,給這些寂寞的留守孩子們帶去不少溫暖和快樂。在采訪中,賈劍波曾欣慰地告訴記者,一段時間后,明顯發(fā)現武術班的孩子們變得開朗了。
患有先天性脆骨癥的青龍場村村民張燕,則是“殘疾人太極拳”課的受益學員之一。“幾期課程學下來,感覺對身體很有幫助。”
這樣還不夠。“賈老師跟我們說,‘武術練習主要目的是強身健體,要真正幫助殘疾人自強自立,還要給大家創(chuàng)造工作機會和穩(wěn)定的收入來源’。”張燕回憶。
于是,賈劍波和宋欣承還利用大愛武術文化傳播中心創(chuàng)辦的蘆山縣大愛殘疾人手工藝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組織大家用當地盛產的一種木材,制作木制手串、項鏈在景區(qū)售賣,實現居家靈活就業(yè)。
編輯:梁霄
關鍵詞:志愿者 兒子 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