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書畫現場頭條書畫現場頭條
體悟馬遠《水圖》:智者樂水 形神皆備
人民政協網北京5月12日 電馬遠的《水圖》描寫了12種不同季節氣候下、不同地域的水勢,畫家從水紋入手,狀寫江河湖海,水之靈動柔韌的神韻,或激揚、或平靜、或疏朗、或急切、或開闊、或震蕩……這批作品因為是“課徒稿”的緣故,可能更加側重形式的要求,因此,很多人都迷惑于其中的“形”,而忘記其內涵的“神”。本文作者歸納分析了《水圖》這幅名畫創作時的主要思想觀念,從中找到深入理解這幅名畫的線索。
智者樂水
莊子說,道在瓦礫之間,道如空氣,無所不在,我們日用而不知,四處尋覓,入深山修行,出世間尋法,來回折騰,還不如放下自己的雜念。初讀《水圖》便有此感,觀之可以豁然開朗,啟動自己心中那久存的靈性,即所謂“四處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云,歸來卻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所以,首先請安靜下來,深呼吸,體會下新鮮的空氣在身體中流動的感覺,然后欣賞《水圖》。
孔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水是山的血脈,無水,山不活。所以,在中國山水畫里,畫水最難,一如人物畫中的點睛之筆,雖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卻不可或缺。
當年,信陵君救趙,侯嬴說“屠者朱亥可與俱!”朱亥,市井屠夫而已,然而信陵君非此人無法辦成卻秦救趙的大事。故所謂智者,看似不過是“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的普通人,實則榮毀不能動其心,貧富不能傷其本,是君子所以能成就自己的根本所在。
水也是如此,煥然則天下皆知其動,寂然則路人可以為鑒。是以君子寓意于水,遇水必觀,不過比德于水之神韻而已。
水之神韻在靈動和柔韌。審時度勢,順勢而下,無孔不入,煥然天地之間,所以堪稱靈動;恬然自守,不激不揚,動靜有道,滋養萬物生靈,所以稱之柔韌。因其柔韌,生命力強,所以才能靈動;因其靈動,適應性強,所以才能柔韌。
馬遠的《水圖》大概就是從這兩個角度去描寫不同的水勢的。當然,靈動中有柔韌,柔韌中也見靈動,兩者實際上不能機械地分割。畢竟,靈動也好,柔韌也好,都不過是水德的外顯。
不過,說到底,水德如道,“道,可道,非常道。”一定要講具體一些,筆者也只能瞠目結舌,無話可說。
無論如何,觀看《水圖》,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情緒,關乎馬遠對于文化的理解,古意盎然,沉靜多致,絕對是中國書畫歷史以來的經典,具有明顯的文化傳承。
形神皆備
馬遠,生卒年月不詳,字遙父,號欽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濟),生于錢塘(今浙江杭州)。其曾祖、祖父、父親、叔伯、兄弟、兒子,及其本人都是南宋畫院待詔,可謂繪畫世家,以佛像為名,被稱為“佛像馬家”。馬遠本人對于中國山水畫的發展有著非常了不起的貢獻。
馬遠的山水畫始承家學,后學李唐,然后自出新意,構圖放棄了全景式圖寫,多用邊角形式,以點帶面,以少映多,有“馬一角”之稱,是南宋“翰林圖畫院”的佼佼者,與李唐、夏軙、劉松年在畫史上合稱為“南宋四家”。
后人解讀馬遠的藝術風格,多從南宋偏安,故取“一角”的點角度入手,何其虛妄乃爾!繪畫從全景式圖寫到細節圖寫,其實是“以少少許勝多多許”的藝術性完善,體現的是藝術手法的進一步成熟。盲人摸象,多不得全貌。
一幅繪畫作品的感染力來自于畫者對文化的信仰,來自于他的文化自信和定力。作為繪畫世家的馬遠生活在南宋最為安定的時代,其文化自信和定力的培養自然有異于常人,且不去談他的那些經典作品,單就《水圖》來說,也是如此。
《水圖》一共描寫了12種不同季節氣候下、不同地域的水勢。馬遠以水紋入手,狀寫江河湖海,水之靈動柔韌的神韻,或激揚、或平靜、或疏朗、或急切、或開闊、或震蕩,一一俱足,形神皆備。水本無形,無色無味,風擾之,則有水紋,故古人有“吹皺一池春水”之說。于是,所謂水勢,實則是天地之氣脈所動,是大道運行的痕跡。山水畫以水云為氣脈所動,也就不稀奇了。
馬遠以最抽象的線條來展現無形象可言的水,可謂恰如其分。或者滔滔黃河、或者萬頃長江、或者洞庭瀲滟、或者秋水蒼蒼,或者云舒浪卷,或者寒塘清淺,無限之狀以寥寥數筆來勾勒,繪者對于大道運行的脈絡不惟了然于胸,其把控筆墨技法的能力也是出神入化了。觀畫之人若能從此入手,從對筆墨節奏的體會入手,必能窺一斑而知全豹,見一葉落而知天下秋。于是,可以說,《水圖》實際描寫的就是水德,是天地運行的大道,讀畫的人切仔細體會。
再具體點,從筆墨節奏,也就是從筆墨韻味的欣賞角度看,《水圖》也是體現中國繪畫獨特審美的代表作品。每一條線,起手就有變化,變化又遵循著規律,于是,每一條線都宛如游龍騰躍于天地之間,轉折變化,從容自如,不僅彈性十足,生機勃發,而且非常有節制,真正做到了游刃有余,從心所欲而不逾規的境界。
畫面不唯有動,更有靜,動靜相宜,就是“知止”的境界。境界從來都是一種感覺,是人對于世界、人生的一種價值觀認同,體現的是畫者對于文化的歸屬。藝術來自于藝術家的情緒,性格決定命運,藝術成就的大小其實也取決于藝術家的性格,或者說是他的文化認識。
所以,從文化導向上看,《水圖》固然是課徒稿,要講究形式,但實際上馬遠還是在強調文化的修持功夫。
《水圖》引導人們拋棄形的束縛,既然可以用最簡單的線來描繪最豐富的內涵,那么我們對于天地之間的節奏變化,實在也沒有必要以形求形,那樣只能是南轅北轍,一個人一旦能把握天地節奏,也就可以與天地同化,自化而后化人,這在程序上一點也不矛盾,也正是中國繪畫審美中最核心的大思想。
12幅《水圖》各有特色,具有不同的形態,畫面的題字已經表達得十分清楚。《水圖》表現的當然有技法上的成熟,但它透露的文化審美和價值觀,才是最重要的。
“云舒浪卷”的堅韌不屈、“秋水迴波”淡定從容、“云生滄海”的寬闊豐富、“黃河逆流”的壯懷激烈、“寒塘清淺”的冷逸靜謐、“長江萬頃”的坦蕩節制、“洞庭風細”的細致有序等等,無一不是在闡釋一種胸懷,一種情緒。讀畫者如果不能在這個方面與繪畫產生羈絆,真是太可惜了。
提倡南宗寫意繪畫的董其昌對南宋馬遠、夏軙等人表達了足夠多的敬意,認可他們的功夫非常了不起。他之所以這樣說,還是歸結到文化認識和文化自信的問題。南宋文人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是純粹的,其來自于文化自信的定力更是非常強大,于是他們的藝術張力十足,有很強的生命力。
梁漱溟說:“我是中國人,只能這么活!”仔細品讀馬遠的《水圖》,胸中一樣也會涌現出這樣自豪的情懷。
(作者系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編輯:楊嵐
關鍵詞:體悟馬遠《水圖》 馬遠《水圖》馬遠水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