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

2017年05月07日 20:07 | 來源:新華社
分享到: 

六、 加快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堅持缺什么補什么,注重有用、適用、綜合、配套,統籌建設、使用與管理,加快構建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鼓勵各地按照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自主制定富有特色的地方實施辦法,健全各級各類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立足實際,注重實效,做好公共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等的規劃建設。提高廣播電視播出機構的制播能力和發射(監測)臺、衛星地球站、直播衛星平臺的承載能力。建設國家和地方應急廣播體系。探索農村電影放映長效機制。鼓勵社會力量投資或捐助公共文化設施設備。

(二)推動基層公共文化設施資源共建共享。統籌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和重點文化惠民工程,避免重復建設。整合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普普法、體育健身等資源,建設鄉鎮(街道)、村(社區)的綜合文化服務設施。合理利用歷史街區、民宅村落、閑置廠房等,興辦公共文化項目。以縣級圖書館、文化館為中心推進總分館制。推進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

12

(三)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推動各級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鼓勵社會組織和企業參與公共文化設施運營和產品服務供給。建立“按需制單、百姓點單”模式,明確由基層選定為主的公共文化服務項目,健全配送網絡。推進數字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建設。開發和提供適合老年人、未成年人、農民工、殘疾人等群體的基本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完善公共文化考核評價,探索建立第三方評價機制。

(四)推動老少邊貧地區公共文化跨越發展。與國家脫貧攻堅戰略相結合,實施一批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項目。加強少數民族語言頻率頻道和涉農節目建設。為貧困地區配備或更新多功能流動文化服務車。支持少數民族電影事業發展。加大文化扶貧力度,建立健全“結對子、種文化”工作機制。

13

七、 完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和現代文化產業體系

加快發展文化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促進文化產品和要素在全國范圍內合理流動,促進文化資源與文化產業有機融合,擴大和引導文化消費,提高文化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

(一)發展壯大文化市場主體。發展骨干文化企業,推動產業關聯度高、業務相近的國有文化企業聯合重組,推動跨所有制并購重組。以黨報黨刊所屬非時政類報刊、實力雄厚的行業報刊為龍頭整合報刊資源,對長期經營困難的新聞出版單位實行關停并轉。降低社會資本準入門檻,鼓勵和引導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發展。支持“專、精、特、新”中小微文化企業發展。

14

(二)推進文化市場建設。著力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完善文化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加快文化產品市場建設,發展基于互聯網的新型文化市場業態,發展電子票務、電影院線、演出院線、網絡書店等現代流通組織形式。健全文化要素市場,完善文化資產評估體系。創新文化投融資體制,推動文化資源與金融資本有效對接。鼓勵有條件的國有文化企業利用資本市場發展壯大,推動資產證券化。加強文化消費場所建設,開發新型文化消費金融服務模式。發展文化旅游,擴大休閑娛樂消費。培育和發展農村文化市場。加強城鄉出版物發行網點建設。規范出版物市場價格行為。加強文化行業組織建設,發展文化中介服務。規范文化產業統計。加強文化市場管理,深入開展“掃黃打非”。

15

(三)優化文化產業結構布局。加快發展網絡視聽、移動多媒體、數字出版、動漫游戲、創意設計、3D和巨幕電影等新興產業,推動出版發行、影視制作、工藝美術、印刷復制、廣告服務、文化娛樂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鼓勵演出、娛樂、藝術品展覽等傳統業態實現線上線下融合。開發文化創意產品,擴大中高端文化供給,推動現代服務業發展。圍繞“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戰略,加強重點文化產業帶建設。發掘城市文化資源,推進城市文化中心建設。支持中西部地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發展特色文化產業。

16

(四)強化文化科技支撐。落實中央財政科技計劃管理改革的有關要求,通過優化整合后的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支持符合條件的文化科技項目。運用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科技成果,催生新型文化業態。加強虛擬現實技術的研發與運用。推動“三網融合”。制定文化產業領域技術標準,深入推進國家文化科技創新工程。依托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加強文化科技企業創新能力建設,提高文化核心技術裝備制造水平。加強文化資源的數字化采集、保存和應用。

1120931794_14941603801431n

八、 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持客觀科學禮敬的態度,揚棄繼承、轉化創新,推動中華文化現代化,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擁有更多的傳承載體、傳播渠道和傳習人群,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

(一)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挖掘和創新發展。系統梳理中華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時代影響,闡明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厘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改造陳舊的表現形式,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推進文化典籍資源數字化。推動文博單位開發相關文化創意產品。

(二)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普及。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加強中華文化基因校園傳承。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圖書音像版權資源共享。加強戲曲保護與傳承。普及中華詩詞、音樂舞蹈、書法繪畫等,舉辦經典誦讀、國學講堂、文化講壇、專題展覽等活動。鼓勵媒體開辦主題專欄、節目。利用互聯網,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網絡傳播。加強語言文字研究和信息化開發應用,大力推廣和規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

(三)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大力強化全社會文物保護意識,加強世界文化遺產、文物保護單位、大遺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重要工業遺址、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珍貴遺產資源保護,推動遺產資源合理利用。加強館藏文物保護和修復。建立健全國家文物督察制度,完善文物登錄制度。規范文物流通市場,加大非法流失海外中國文物追索力度。加強考古發掘和整理研究。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加強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示、傳習場所建設。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

18

(四)傳承振興民族民間文化。加強對民間文學、民俗文化、民間音樂舞蹈戲曲、少數民族史詩的研究整理,對瀕危技藝、珍貴實物資料進行搶救性保護。扶持民族民間文化社團組織發展。規范和支持非國有博物館建設。把民族民間文化元素融入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美麗鄉村。打造一批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五)保護和發展傳統工藝。加強對中國傳統工藝的傳承保護和開發創新,挖掘技術與文化雙重價值。推動傳統工藝走進現代生活,運用現代設計改進傳統工藝,促進傳統工藝提高品質、形成品牌、帶動就業。

19

編輯:秦云

關鍵詞:《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影院色在线观看 | 日韩欧美高清在线 | 久久国产香蕉观看八 | 三上悠亚在线精品二区 | 午夜日网站一线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国内自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