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樂觀社會 樂觀社會
80后“疾控”小伙為搞研究抓蟲數(shù)萬只 夜夜趴地看蟑螂
每晚趴在地上看蟑螂
2004年從華中農業(yè)大學植物保護專業(yè)畢業(yè)后,田俊華來到武漢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消毒與病媒生物防制科工作。工作不久,田俊華就聽同事們在討論:蟑螂難滅。
“能有多難?”田俊華不信邪,默默開始了滅蟑研究。當時市面上已經有很多滅蟑的藥,多以噴劑、熏劑等為主,這些藥只能在發(fā)現(xiàn)蟑螂時,對著其噴灑,有一定效果,而且還會產生抗體,對于整座城市的大規(guī)模滅蟑,基本沒啥用。
“為什么不能換個思路呢?能不能在肉眼沒發(fā)現(xiàn)蟑螂時,就提前將它們殺死?”田俊華的“蟑螂誘殺技術”思路,剛開始并不被同行們認可,面對阻力,他毫不氣餒。
在此后長達半年的時間里,他每天以實驗室為家,與蟑螂為伴。“蟑螂大多是在夜間活動,所以,我基本上都是晚上在實驗室觀察它們。”每個夜晚,當同齡的年輕人下班回家、吃飯、看電影、約會時,田俊華則獨自一人趴在實驗室的地上,觀察著蟑螂的一舉一動,了解蟑螂的習性、食性,“我當時是單身漢,沒覺得有什么,而且這是我的專業(yè),研究它們所帶來的快樂,也是別人體會不到的。”
經過幾年的研究實踐,田俊華配出誘殺蟑螂的毒餌,終于得到了相關部門的認可,連最開始抱著質疑態(tài)度的同行都開始采用他的滅蟑新技術。“我配的毒餌很對蟑螂的胃口,具有極大的引誘性,只要它吃了,就肯定會死,也不會產生抗體,就不會有后續(xù)的麻煩。”
夜赴深山捉萬只蝙蝠
“蝙蝠身上有大量未知病毒,對其研究得越透徹,對維護人類健康就越有益。”2012年,田俊華開始了對蝙蝠的研究,采集蝙蝠樣本的環(huán)境極其惡劣。蝙蝠洞內散發(fā)著惡臭,而且在懸崖峭壁上,極其危險;蝙蝠攜帶大量病毒,一不小心就有被感染的風險。除了在書本上了解過蝙蝠外,田俊華對蝙蝠的認知,可以說幾乎為零。但他卻毫不畏懼,攜妻赴山捕蝙。
“我當時需要幫手,老婆跟我是一個專業(yè)的,就跟我一起到蝙蝠洞來了。當別人花前月下時,我們卻在蝙蝠洞抓蝙蝠,真的是難為她了。我特別感謝她的理解與支持。”
蝙蝠白天一動不動,無法捕捉,于是田俊華選擇晚上布網,晚上出入懸崖峭壁上的蝙蝠洞極其危險,且蝙蝠有超聲波自動探測,不易捕獲。田俊華花了很大力氣,蹲守了數(shù)日,卻一只都沒有抓到。
在嘗試了各種辦法后,田俊華最終發(fā)現(xiàn),使用沖天炮,利用發(fā)出的煙火和響聲驚動蝙蝠促使其活動,再拉網,捕獲的蝙蝠最多。
但在操作中,田俊華忘記了做防護措施,蝙蝠尿液像雨點從頭頂?shù)蔚剿砩希绻桓腥玖耍B藥都找不到。田俊華努力讓自己鎮(zhèn)定下來:“只要14天的潛伏期不發(fā)病,就能幸運的躲過。”回家后,他主動和妻兒保持距離,隔離半個月,直到沒發(fā)現(xiàn)身體異常,他才舒了一口氣。
蝙蝠的翅膀攜帶利爪,抓蝙蝠時需要用夾子,大蝙蝠被夾傷后很容易噴血;好幾次蝙蝠血直接噴在了田俊華皮膚上,如果被感染,后果不堪設想。但田俊華一點不退縮,幸運的他躲過了感染。
憑借超強的毅力,田俊華抓回了近萬只蝙蝠,此后一心撲在實驗室,研究這些蝙蝠樣本。2012年,田俊華在黃陂采集的蝙蝠樣本中發(fā)現(xiàn)了一種病毒,命名為“黃陂病毒”,該研究報告于2013年發(fā)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PloS病原學》雜志封面上,引起轟動。
“與后期研究依賴先進的技術和儀器相比,前期的抓捕工作主要依靠人力,所以會更辛苦與孤獨。”作為與中國疾控中心科研合作的主要參與方之一,武漢專家承擔了大多數(shù)研究樣本的采集與鑒定,這是最重要的前期工作,也是眾多學術研究者不愿意觸碰的工作,辛苦、危險、經費難申請,更重要的是不易出成績。“但我樂在其中,并會一直堅持下去。”(記者陶盼 通訊員王博 程玉潔 王燕君)
編輯:梁霄
關鍵詞:研究 抓蟲 蟑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