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107篇論文被撤稿的背后:凸顯醫生評價困境
對學術不端行為懲罰不夠嚴厲
2016年7月,人社部發布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關于加強基層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提出,未來基層醫生等專業技術人員評職稱對論文、科研等不作硬性要求。
孫銳說:“在美國,臨床醫生不需要寫論文,只需要有執照,也沒有復雜的職稱體系。只有大學教授和一些大型的學術教學中心要承擔科研任務。”
這幅圖景已在張強創立的醫生集團中得以實踐。張強在內部取消職稱評價體系,對醫生采用國際上通行的Attending制度(主治醫師負責制),鼓勵醫生與科學家團隊合作進行臨床科研。
張強認為:“讓醫生回歸臨床,這是中國特別需要做的,畢竟我們的醫療資源比其他國家更缺乏。”
在公立醫院就職的朱海嶠也認同這樣的制度。他希望管理者能從機制上把從事臨床的醫生和研究者分離開來,讓醫生職稱晉升與論文脫鉤。
不過,在孫銳看來,防止大規模撤稿事件發生還需要加強對專業人士“專業道德”的教育,建設信用體系,設置“懲罰機制”。
在2015年的撤稿風波之后,時任中國科協主席的韓啟德在中國科協內部反復重申我國科技工作者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論文的“五不”行為守則,其中一條就包括不提供虛假同行審稿人的信息。韓啟德也曾表示,今后若再發生類似問題,所在單位都要堅決處理,發現一起,查辦一起,對學術不端行為形成“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效應。
目前來看,國內的懲罰措施顯得不夠嚴厲。收回研究經費,未來5年不得再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被通報批評和書面警告,是目前主要的懲罰措施。
朱海嶠希望能把精力集中在提高醫療技術水平上,而這需要對醫生的評價機制作出調整。
(應采訪對象要求,李維為化名)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胡寧 實習生 饒茗柯
編輯:梁霄
關鍵詞:論文 撤稿 醫生 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