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樂觀社會 樂觀社會
在曾經“全國唯一沒有樹地區” 解放軍種活了樹
可冬季還未臨近,樹葉就片片凋零,樹枝也漸漸枯萎。在戰友們一片唏噓聲中,李軍卻并沒有氣餒,他堅持每天為自己種下的樹苗澆水,為防止嚴寒氣候凍壞樹根,他將水加熱到適宜溫度再進行灌溉。每天,他都要在小樹旁靜靜地呆上個把小時,還時不時地對它喃喃自語……
次年春天,這批樹苗幾乎“全軍覆沒”,唯有李軍栽種的那棵奇跡般地吐綠了。從此,它就扎根在軍分區機關禮堂一側的草坪上。為讓這株樹苗成活,官兵給它建起“玻璃陽光保溫房”,安排專人悉心照顧……在官兵心中,這棵小樹不僅僅是“樹”,它見證了那曲官兵誓與惡劣環境抗爭的堅韌和不屈,枝丫繁茂的它也成為官兵的驕傲。
很可惜,9年后這棵英雄樹最終還是枯萎了,而“9年”也一度成為樹木在那曲的生存極限時間。
“為啥種不活?”帶著這樣的疑問,一茬茬那曲官兵從未放棄“綠色夢”——2001年,為摘掉“全國唯一沒有樹地區”的帽子,那曲軍民嘗試大規模種樹,一夜間,廣袤的高原大地冒出萬余株樹苗,可惜的是這些樹苗還是沒能扛過嚴寒;2004年,軍分區從日喀則精心挑選兩千株高原紅柳,種下不久也難逃“夭折”厄運;2005年,官兵幾經周折購買10余種新型改良樹種,還是沒有一株存活。
無奈之下,軍分區專門籌措一筆特殊經費,用鋼筋水泥在營區內澆筑出幾棵柳樹模型,再掛上幾個逼真的“塑料綠葉”。不承想,在呼嘯寒風中,這棵“大樹”也沒能撐住,沒過幾年便被大風吹掉了“樹皮”,僅剩一副鋼筋“軀干”……“‘水泥樹’不能活,那曲官兵卻頑強地扎下了根。”軍分區領導說,無論春夏寒暑,一茬茬那曲官兵始終戰風斗雪、無私奉獻、堅守哨位,守護著心中的“綠色夢”。
近年來,為保障那曲軍分區種活樹,軍委機關和西藏軍區先后撥款上百萬元,用于高原生態環境建設的研究和實踐。2011年,官兵總結以往經驗,創新改良高原苗木栽培技術,挖深坑、篩羊糞、鋪地膜、裹被子,栽種下一片川西銀杉。這批杉樹第一年的存活率不可思議地超過50%,時至今日,仍有200余株銀杉驕傲地挺立在世界屋脊。
筆者采訪時看到,在空曠的營區里,幾名戰士緩緩將裝著樹苗的塑料桶放入深坑中,再細細填土。戰士們說,他們創新的“新型栽培技術”可有效涵養水分,有利于樹苗存活。
如今,種樹已經內化為那曲官兵的一種精神追求:堅韌不拔、扎根高原、苦中作為。
有這樣一組鼓舞人心的數字,足以讓那曲官兵為之自豪——自上世紀90年代至今,軍分區先后投資百余萬元,累計栽種2萬株樹苗,成活了幾百株。官兵們心中的“綠色夢”更加真切:讓“生命禁區”綠樹常青,最終成長為一片森林。
那曲軍分區官兵參加植樹活動現場。
編余小議
種下的是樹苗,收獲的是精神
樹是人類在植物界最親密的朋友,可以說,有人類生存繁衍的地方,就有樹的身影。這樣一個生活中的普通常識,在藏北高原卻難以成立。
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同中央黨校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座談時,提起自己任福建省委副書記期間抓援藏工作的經歷,他曾帶領援藏干部到那曲,那曲生態惡劣,都種不活一棵樹……
的確,在被稱之為“地球第三極”的藏北高原,樹絕對是一種稀罕的物種。曾聽過一個催淚故事:一位戰士入伍后多年沒離開過那曲,好不容易有次去拉薩的機會,他乘坐軍車到了堆龍德慶,見到了一棵樹,于是下車抱著樹失聲痛哭……這位戰士的名字雖然沒讓更多人記住,但只要去過那曲的人,對故事的真實性從不會產生懷疑。
樹木不能存活的原因很簡單:高寒氣候、凍土層厚、氧氣稀薄……對駐那曲官兵來說,即便屢遭失敗,卻始終未能澆滅他們種樹的熱情和執著。是什么讓他們如此堅持堅守?
走近那曲官兵便不難發現,對樹的渴望,與其說是高原官兵對氧氣的渴望,不如說是他們對高寒缺氧大自然環境的抗爭。面對嚴酷環境,那曲官兵說:“降不下去的是海拔,立起來的是信念!”他們以近乎西西弗斯式的堅韌和勇氣,固守著對綠色生命的夢想,栽種的是樹苗,收獲的卻是高原官兵“熱愛守衛腳下每一寸土地”的堅強意志,是“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思想境界更高”的品德和操守。
是的,種活樹木是那曲官兵的“綠色夢”。假如那曲沒有樹,他們不就是守護祖國高原的樹嗎?這些“樹”植根于“堅韌不拔、奉獻無悔”的精神沃土,屹立于世界之巔,最是挺拔,也最為壯美!(陳小菁)
編輯:梁霄
關鍵詞:全國 地區 解放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