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移動醫療需填補監管空白
在當前語境下,移動醫療已然成為資本市場熱捧的新貴,各種各樣的創業項目層出不窮,隨之而來的燒錢大戰亦熱鬧非凡。
盡管人們尚未找到明確的盈利模式、尚未系統性評估可能的風險,但這絲毫不影響這一概念的迅速走紅。從某種意義上說,如今移動醫療的市場境況,與一兩年之前的“網絡直播”頗為相似。一邊是相關公共立法缺位,另一邊則是各方力量爭相進場。泥沙俱下之下,難免亂象重生。
數據顯示,最近幾年“移動醫療”獲得了爆發式增長。而與此同時,不斷曝光的負面個案則表明,這一行業距離確立秩序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F階段,花樣繁多的移動醫療創業項目,其商業邏輯大致可分為三種:其一,網上問診,患者通過平臺付費獲得醫生的遠程診斷;其二,中介和引流,平臺以技術手段幫助患者找到醫生、幫助醫生找到患者;其三,用戶轉化、流量變現,包括做藥品電商、保險銷售等。凡此種種,其實都有著各自的問題。
事實上,相較于資本市場的追捧,醫療從業者對“移動醫療”的判斷顯然要謹慎得多。尤其是針對“移動問診”是否成立,雙方的認知差異更是顯而易見。例如,有患者通過相關平臺咨詢,3名醫生竟給出了3種不同的診斷結論……此類案例所牽出的,實則是那些根本性的議題:傳統的“面對面”診斷模式,是不是真的可以被文字、圖片、視頻等所構成的遠程問答模式所取代?后者的有效性、可靠性、安全性又該如何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移動醫療崛起之前,各式各樣的“醫療咨詢”網站早已存在多年,其所暴露出的“逆淘汰現象”一度引發了廣泛關注。具體來說,也就是指在這類網站上,那些自信心爆棚的、說話絕對的、很快下結論的“在線醫生”更容易被追捧;而那些謹慎的、求穩的、負責任的醫生則往往遭受冷遇。試問,這一問題,在移動醫療場景下又該如何避免重演?畢竟,移動醫療所應仰賴的只能是那些具備可靠職業素養和業務能力的好醫生,而不是自大自負的半吊子投機者。
移動醫療現在所面臨的種種問題,有些是所有移動互聯網項目所共有的,比如說用戶信息泄露;而有些則是該行業所獨有的,比如說如何將“問診”真正搬移到線上。因此,如何厘清各方的責任和義務,如何引入監管、降低風險、提供保障十分重要。尤其是針對后一類問題,更是需要相關的立法部門和執法部門盡早行動,填補上那些顯而易見的監管空白。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移動 醫療 監管 填補 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