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別把基因檢測當成“算命神器”

2017年04月18日 15:08 | 來源:解放日報
分享到: 

近年來,“基因”成了一個社會熱詞。一些商業機構打出“解碼生命秘密,預知未來健康”“基因檢測,送給親人的最好禮物”等口號,推出所謂天賦基因檢測、基因體檢套餐、美容基因檢測、家族性疾病風險預測等產品。那么,借助基因檢測,真的可以準確預測疾病,甚至預知孩子的天賦情況嗎?基因檢測與盈利混同在一起,會帶來怎樣的問題?

首先,商業性基因檢測只提供個體易感基因的風險概率,不能“包治百病”。

從技術角度來看,基因檢測是一種用人體血液或體液來檢測個人DNA的技術。人類大多數疾病為多基因疾病,通常是多種遺傳變異和環境、生活方式等因素影響的產物。而現有基因檢測發現了1000多種人類疾病基因,但大多為單基因疾病。因此,其檢測結果大多是關于受試者未來患病可能性的描述,一般用“高”“中”“低”等風險概率表示。比如說,某受試者有老年癡呆的易感基因,未來患老年癡呆的危險概率是中度。相關解釋則是,受試者患老年癡呆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群的5倍。

這個世界上可能沒有不帶疾病基因的人。但生不生病,什么時候生病,生什么病,病是怎么被誘發的,抑或擁有什么樣的天賦等,單憑基因檢測是無法準確判定的。科學家不斷提醒公眾,基因檢測對疾病具有預警性價值,但不能過分神化,更不應將基因檢測視為“算命神器”,而要持謹慎理性的態度。至于預測“天賦異稟”什么的,恐怕更有點異想天開了。

其次,基因檢測對受試者帶來的心理沖擊問題不可小覷。

人們追捧基因檢測,一個主要目的是想及早發現疾病基因,進行早期預防,提高生活質量。問題在于,許多人類基因疾病,即便通過基因檢測發現了病源,但現有醫療手段卻難以對其進行有效治療,或者是治療費用巨大而個人無力支付。在這種情況下,個體能否承受得起這種殘酷的“疾病預言”?

還有一種情況是,有的個體即便攜帶某些特定的疾病基因,但并不一定會發病。因此,所謂“疾病預言”可能無端增加受試者的心理壓力。國外一項關于基因檢測受試者的調查表明,40%的人在接受基因檢測后需要接受心理治療; 還有少數人在得知自己的遺傳病風險后,產生抑郁情緒和自殺傾向。所以,美國就有監管要求規定,18歲以下的人不能做有關老年性癡呆的基因檢測。

最后,基因隱私泄露可能帶來基因歧視,會引發新的社會矛盾。

人的基因信息是一種很特殊的個人信息,涵蓋了身體性狀、舉止行為、個性特征以及疾病易感性等敏感信息,與人類生命遺傳活動關系非常密切。可以說,基因信息構成個人最基本的隱私。

已有的實踐表明,基因隱私泄露會讓一些機構、企業根據個人基因檢測結果,在職場、社區剝奪或排斥某些人的權利、福利或機會。1992年,美國有媒體報道,41位缺陷基因攜帶者得不到人身和健康保險。2001年,美國北圣菲鐵路公司把基因檢測結果作為雇傭員工的依據,引發社會的強烈反響。這從一個側面提醒,基因檢測的商業化應用若缺乏完善的倫理規范和制度倫理,極有可能造成技術的濫用,引發新的社會不公和社會問題。

避免基因檢測技術的社會倫理風險,需要我們盡早展開科學應對。最關鍵的舉措是建立良好的準入制度和檢測規范。什么機構有資格進行基因測試?由哪個部門進行監管?管理部門如何對相關檢測機構進行監督?基因檢測可應用于哪些范圍?如何防范商業機構獲取個人基因信息謀利的風險?諸如此類的問題,需要早作考慮、科學規范。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基因 檢測 疾病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刺激在线看 | 午夜爽爽爽男女免费观看麻豆国产 | 亚洲Aⅴ狠狠爱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中文字幕aV女同在线 |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一区漫画 | 在线欧美日韩乱码中文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