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李銀河是不是“同性戀”,很難簡單回答
學者李銀河稱:在網上看到一篇挺惡毒的關于我的所謂拉拉身份曝光的文章。本來,一個人怎么生活,跟誰交朋友,屬于個人隱私,我沒有義務向任何人交代。但是既然有人這么不客氣地“爆料”,我也不得不交代一下,以正視聽:
“我確實是個異性戀,不是同性戀。這是我當初跟王小波結婚的原因之一。不像中國七成同性戀都會出于環境壓力跟異性勉強結婚那樣,我跟王小波結婚不是出于壓力,而是雙方自愿的。小波過世之后,我認識了一位異性者,他是一位非常典型的Transsexual(LGBT中的T),他是生理女性、心理男性的人。這樣的人跟女同性戀的區別在于,他雖然身體是女性,但是自身的性別認同是男性,他所愛的只能是異性戀女人,而不是同性戀女人。”
李銀河的這個“夫子自道”可能會讓一些人并不理解,簡單地說,就是她現在交往的一位異性朋友其實是變性人,是女變男的變性者,所以在生理上是女性,但心理上是男性的人。
復雜的性愛模式
就性別和性愛而言,多少年來人們生活在一個非女即男的世界,所以性愛、婚姻都是男女模式,而非男男或女女模式。但是,現實生活中又存在對同性產生性欲和愛戀的模式,男同俗稱基佬,女同俗稱拉拉。
主流社會對這種性愛一直不能容忍,但是,同性性愛的存在一直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早在1974年,美國心理學會和精神病學協會就發表聲明稱,同性戀不是“疾病”,也不是一種“病態”,這是一只占少數的性指向,他們有選擇自己生活和性取向的權利,不必對他們進行矯治。對于同性戀現象,除了社會、文化和心理原因外,一些研究人員認為主要是生物因素,其中主要是基因決定了一個人的性取向和性愛模式。
1993年7月,美國國立癌癥研究所的丁·漢默等人調查了40名男性同性戀者,經他們同意提取其細胞做基因檢測,結果發現,這40多人中,有30多人X性染色體長臂頂端區域有一個相同的叫做Xq28的基因,因此漢默認定Xq28基因可能控制著男性同性戀行為和趨向。Xq28基因除了是同性戀基因外,也與高度近視有關,同時還能增大胎兒顱骨雙徑頂。因為,這個基因增加了顱內壓力,改變了眼底壓,增大了近視率。
1999年,美國哈佛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有一個基因可能決定著女性同性戀,這個基因就是FucM,它是是哺乳動物的一個單拷貝基因。對小鼠敲除這個基因后,雌性就會表現出反常的行為,它們會拒絕雄性的求愛行為,同時試圖與雌性同類進行交配。但如果把這個基因編碼的蛋白注射到基因敲除的小鼠的大腦里,同性戀雌鼠又改變了性愛模式,而接受雄性小鼠的性愛。
也有研究人員認為,無論同性戀還是異性戀,一個人的性愛模式首先取決于一個人的性別認同,即內心深處認為自己是男性還是女性。如果一位在解剖和生理上表現為女性的人有強烈的男性心理認同,就有可能變性為男性,同時其性愛模式傾向于尋找女性,反之則尋找男性。
同性戀的原因仍然存疑
盡管對于一般人來說,性別判斷是件輕而易舉的事,如看外表、衣著、行為方式、聲音、第二性特征(女性的乳房和男性喉結)等就可以認定其是男還是女,或自認自己是男還是女,但要真正要判斷一個人的性別,卻比較復雜。性別認同其實主要是生物或生理的多個層次上的因素與社會文化因素綜合和共同決定的。通俗地講,決定一個人的性別或一個人在心理上認同自己屬于男性還是女性有一個“四項基本原則”,即染色體和基因原則、內分泌原則、內外生殖器的解剖學原則,以及心理行為和社會原則。
拿心理行為和社會因素來說,性別的心理行為因素是指人的性格、愛好、行為、思維、性欲等符合男性或女性的特征,也稱為心理行為性別。例如,女性在雌激素作用下溫柔耐心,而男性在雄激素作用下爭強好勝。而社會性別則是指社會約定俗成地對男女各自社會角色的規定,如傳統的女主內男主外的社會角色。
從社會和心理因素看,一個人從小成長的環境對其性別塑造也有重要的作用。例如,當一個家庭把一個男孩當作女孩來撫養時,其長大成人后就具有“偽娘”的特征,而反之,當一個家庭所一名女孩當作男孩來撫養時,其長大成人就有“女漢子”的行征。這兩者也很有可能成為人們所稱的不男不女的“中性人”。這種性別認同的差異可能也是造成同性性愛的原因。
但是,性別認同與性愛模式需要與真假兩性畸形區分開來。無論是真兩性畸形還是假兩性畸形,都是基因、內分泌和內外生殖器出現問題,并表現為相互背離。但是,同性戀者在基因、內分泌和內外生殖器上都沒有問題,或者至少是目前的基因檢測查不出有變異,只能是推測有某種基因決定其性愛傾向。
其實,由于研究水平的限制,目前還難以弄清同性戀的真正原因,或者不是性別認同,也或者不是基因問題,而是在生物學上確實找不到原因,所以,對同性戀的原因只能存疑。
但無論是否有原因,如果一個人的性愛模式真的是同性而非異性,也得說,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編輯:羅韋
關鍵詞:基因 同性戀 性別 李銀河 王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