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揭移動醫療三大突出風險:有人專門倒賣患者信息
最近,第三方機構發布了《中國移動問診白皮書(2017)》。這份白皮書稱,移動互聯網的出現為醫療產業鏈的優化提供了優質的技術土壤,在國家醫改背景下,移動醫療迅速發展。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移動醫療可以彌補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的缺憾,利于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然而,醫療本身就是帶有高風險和不可試錯性的行業,其與遠程技術的融合,是否會出現新問題?就此,《法制日報》記者展開了深入調查。
得病之后習慣通過手機來尋求幫助——經過幾年來的發展,移動醫療已經走入越來越多的家庭。
所謂“移動醫療”,業內常用的定義是:通過使用移動通信技術——例如PDA、移動電話和衛星通信來提供醫療服務和信息,具體到移動互聯網領域,則以基于移動終端系統的醫療健康類App應用為主。
移動醫療,改變了過去人們只能前往醫院看病的傳統方式。無論在家里還是在路上,人們都能夠隨時聽取醫生的建議,或者獲得各種與健康相關的資訊。移動醫療正成為整個移動通信產業的熱點。
盡管移動醫療取得長足發展看上去已是大勢所趨,但仍然面臨一些困難和風險。
網上通常只能看小病
家住北京市海淀區的張女士曾經使用過移動醫療。
據張女士描述,一天早上,她起床后發現身上起了很多紅色的小疙瘩,于是她使用了搜索引擎上的“問醫生”功能。
“我按照要求填寫了主要病癥、發病時間,并且分別上傳了3張局部、整體、小疙瘩特寫的高清照片。在提交這些信息后,彈出一個對話框,詢問是否要綁定手機號,如果綁定,有答案后會有短信實時通知,否則只能時時打開網頁查看醫生是否有回復。”張女士說。
于是,張女士綁定了手機號。大約3個小時后,張女士就收到短信提醒,已經有醫生回復了她的問題,但是并沒有具體內容,她只好再次登錄網頁查看。
“有3名醫生回復了我的問題,但是對我的診斷各不相同。1名醫生判斷是急性蕁麻疹,1名醫生回復說是過敏引起的癥狀,還有1名醫生說是蚊蟲叮咬引發的皮膚應激反應,而且他們并沒有追問我的狀況。”張女士說,問題并沒有得到切實解決。“3名醫生3種說法,沒辦法判斷哪個是對的。我索性自己涂了點外用消炎膏,晚上癥狀就慢慢消退了”。
張女士告訴記者,“這種網絡上免費的問醫生,往往只能問小病,比如感冒發燒、扭傷、傷口護理等,即使誤診了也出不了大問題,他們也沒有法律責任,而且你連舉報的地方都沒有。我覺得沒有什么保障,所以一般還是去醫院看病。”
編輯:梁霄
關鍵詞:移動 醫療 風險 患者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