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中央環保督察組對7省市“督”出了哪些大問題?——透視第二批中央環保督察情況反饋
新華社北京4月14日電題:中央環保督察組對7省市“督”出了哪些大問題?——透視第二批中央環保督察情況反饋
新華社記者高敬
隨著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14日向湖北省委、省政府進行督察反饋,第二批對7省市的督察情況已全部向社會公開。
2016年11月底至12月底,中央環保督察組進駐北京、上海、重慶、湖北、廣東、甘肅、陜西等7省市,開展為期一個月的督察。這一次督察組又給7省市開出了哪些問題清單?
7省市邊督邊改,已問責3100余人
環境保護督察是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的一項重大制度安排。從2015年底對河北省進行試點起,中央環保督察組每到一處,都在當地掀起了一場綠色風暴。
在進駐期間,督察組開通舉報通道,受理群眾舉報的環境問題。按照邊督邊改要求,各地嚴查嚴處群眾舉報案件,并向社會公開。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月底,7省市共受理中央環保督察組轉辦的群眾環境問題舉報超過1.5萬件,已基本辦結。
其中,廣東省受理的群眾舉報數量最多,達4350件,責令整改單位企業數量達到6248家。陜西省受理的舉報數量最少,為1309件。
7省市問責總數超過3100人。其中,陜西省問責人數最多,達938人。其余6省市依次為甘肅問責836人,廣東問責684人,湖北問責522人,上海問責56人,北京問責45人,重慶問責40人。
此外,7省市共計約談4600余人,拘留265人。
地方領導干部環保認識不到位,考核問責流于形式
生態環境治理得好不好、能不能上馬污染企業,地方黨委政府發揮著關鍵作用。因此,地方黨委和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環保不作為、亂作為情況,地方落實環境保護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嚴格責任追究情況成為督察的重要內容。
記者梳理7個省市的督察意見發現,督察組對地方領導干部環保認識進行了濃墨重彩的強調。
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的觀念在一些地方仍然根深蒂固。2013年修訂的《甘肅省礦產資源勘查開采審批管理辦法》,允許在自然保護區實驗區內開采礦產,違背礦產資源法、自然保護區條例等上位法的規定,導致部分自然保護區內違法采礦問題突出。陜西省渭南市2015年還要求除稅務和安全生產外,其他部門不得對工業園區內企業進行檢查,嚴重阻礙環境執法工作。
還有一些地方對環境保護的認識仍顯被動。如在北京,督察組明確指出,北京市的部分基層領導干部在思想認識上習慣把環境問題歸咎于客觀原因,談及大氣污染就強調區域外來輸入,談到水污染就強調水資源不足,對主觀原因和自身工作問題認識不足,一些部門履職不到位,北京市國土資源局違反相關規定,為北京哲君科技開發有限公司采礦許可證延期。
環保壓力傳導層層遞減,一些地方的考核形同虛設。督察組指出,重慶市雖然建立相對完善的環境保護工作責任體系和落實機制,但2015年度綜合考核中,有些考核結果出現31個區縣得分幾近相同情況。督察組下沉督察的8個區(縣),7個未將環保考核結果作為干部選拔任用的依據。
水污染問題突出,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欠賬多
中央環保督察始終堅持問題導向。記者發現,督察組對北京、陜西等省市明確提出了大氣環境治理意見,但水污染問題均成為對各省市督察意見中的重要內容。
如在有“千湖之省”美譽的湖北,督察組嚴肅指出當地水資源過度開發帶來的環境問題凸顯。全省共建成水庫6275座,水電站1788座,部分河流水體“湖泊”化,水質惡化嚴重。督察中,還有干部直言“這些年一些地方向湖泊要錢、要地、要房的趨勢仍未得到遏制,侵占蠶食湖泊的問題仍在發生”。
廣東省在大氣環境治理上早謀劃、早行動,為全國大氣污染治理樹立了標桿。但一些城市在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工作推進緩慢問題也比較突出。廣東省“十二五”規劃要求建成污水收集管網1.4萬公里,但實際只完成9000余公里。截至督察時,深圳、東莞兩市每天仍有約45萬噸生活污水直排環境,廣州市每天仍有47萬噸生活污水直排流溪河或其支流。
在上海、重慶等地,水環境治理也成為督察組此次通報的重要方面。
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問題比較突出,即使在經濟基礎相對較好的地區,也存在很多欠賬。如北京在用的21家生活垃圾處理設施中有11家超負荷運行,餐廚垃圾收集處理能力嚴重不足;上海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的缺口較大,導致垃圾非法傾倒事件頻發,甚至出現部分垃圾跨省傾倒現象。
針對督察發現的問題,各督察組強調,7省市黨委、政府應抓緊研究制定整改方案。除報送國務院外,各地的整改方案和整改落實情況也會按規定及時向社會公開。
據悉,下一批中央環保督察最快將于4月下旬啟動。今年我國將實現督察全覆蓋,這場“央”字頭的治污問責風暴對各地黨政領導干部、對我國環境保護帶來的影響還將持續。(完)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第二批 中央環保督察 情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