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患者數量與日俱增醫生數量供不應求 別讓醫生累倒了
●患者數量與日俱增,而醫生數量供不應求。如果醫生不加班加點,恐怕很難撐起龐大的診療量
●很多醫生“累并快樂著”,是因為他們把行醫當成了一種使命。治病救人帶來的精神愉悅,遠遠超過物質上的享受
清明節前夕,江蘇一位麻醉醫生值完夜班后在家中猝死,年僅20多歲,令人痛惜。近幾年,醫生因過度勞累而早逝,成為一個令人憂慮的現象。
不久前,河南一名冠心病患者因氣管插管不能說話,招手讓護士過去。患者拉著護士的衣袖想說話,但由于身體虛弱,連拿筆的力氣都沒有,費了半天勁,寫出一行字:“你太累了”。醫務人員太累,不僅是患者的主觀感受,也是客觀事實。據統計,2015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量達77億人次,平均每位居民就診5.6次。而全國的醫生總量為300多萬人,每千人口執業醫師僅有2.21人。患者數量與日俱增,而醫生數量供不應求。如果醫生不加班加點,恐怕很難撐起如此龐大的診療量。在發達國家,只要患者病情不是特別危急,在醫院急診等候兩三個小時是常事。而在中國,盡管大醫院人滿為患,但醫生寧可不休息,也不會讓急診患者等太久。
北京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對全國136家醫院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50.8%的醫護人員感到工作負荷過重,其中醫生群體為64.5%。超過40%的醫生日工作時間多于10小時,僅有33.6%的醫護人員感到自己的睡眠充足。認為自己身體狀況良好的醫護人員僅占46.7%,兒科專業比例最低,只有39.6%。僅40.6%的醫生稱休滿了國家法定假期,休假比例最低的是兒科醫護人員。
有人認為,當醫生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關照生病的親人。其實,這恰恰是醫生心中的痛點。清明節前,四川省人民醫院一位女醫生身懷六甲,在接到母親去世的消息后,依然含淚完成了8臺預約手術。很多醫生都曾有過類似的經歷:妻子分娩了,自己卻在手術臺上搶救別人的妻子;父親病危了,自己卻在重癥監護室里守護別人的父親。醫生很少陪伴家人,大多數時間都在醫院。即便回到家里,只要電話一響,立刻就走。逢年過節總是值班,無法和家人團圓。有位醫生說:“有時真想發一次高燒,這樣就可以休息一天,陪陪家人了。如果只是發低燒,根本不好意思請假。”一位醫生每天早上五六點出門,回到家都是晚上10點以后了,十天半個月才能跟女兒一起吃頓飯,女兒想見父親一面也很難。有一次,女兒問他:“爸爸,你一天能掙多少錢?”他說:“1小時10塊錢。”女兒說:“我給你50塊錢,能不能陪我5小時?”女兒的話幾乎讓他落淚。
有人說,醫生這么拼,還不是為了多賺錢?坦率地講,在中國當醫生并不是一個賺錢的職業。如果按照同等付出獲得的回報,醫生可能是最糟糕的職業之一。他們每天都在生死邊緣游走,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其風險之大,超過金融行業。如果想賺錢,當醫生肯定不是明智的選擇。很多醫生之所以“累并快樂著”,是因為他們把行醫當成了一種使命。醫生的收入不高,幸福指數卻很高。醫生如同黑夜里的提燈者,每天都在幫助病人走出低谷,這種成就感是其他職業無法比擬的。因此,醫生的價值絕不能單純用金錢來衡量。治病救人帶來的精神愉悅,遠遠超過物質上的享受。這正如北京協和醫院一位年輕醫生所寫:“我希望自己老了的時候,和家人在星空下,回想做醫生的日子,可以坦然地說我對得起我救治過的病人……我希望可以平靜地告訴我的孩子,能夠讓別人的人生變得更好,我很滿足。”
醫生太累了,好好歇歇吧!愿社會多點理解、多點感恩、多點關愛,莫讓醫生過勞猝死的悲劇再三重演!
編輯:趙彥
關鍵詞:患者數量 醫生數量 醫生猝死 過度勞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