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調查:"廣東藍"僅用十幾年回歸 速度快于英美日
硬約束,硬轉型
環保紅線之下,答好經濟發展選擇題
“如果當年中科煉化項目選址落戶南沙,或許就沒有今天珠三角PM2.5濃度率先達標,也沒有今天廣東自貿區南沙片區的順利建設。”鐘流舉當時參加了很多論證會,代表廣東省環保廳發出反對聲音。
環境之殤、轉型之痛,推給珠三角一道又一道的選擇題。
最令人矚目的,就是“巨無霸”中科煉化項目到底能不能落戶南沙?
鐘流舉回憶說,當時醞釀落地廣州市南沙區的中科煉化一體化項目,號稱“中國最大的中外合資項目”,總投資約50億美元,建設規模為煉油能力1500萬噸/年、乙烯生產能力100萬噸/年,“讓不少地方流口水”。
環保部門提出,南沙地處粵港澳珠三角幾何中心,地理位置特殊、敏感,建設如此巨大的煉化項目,必然給整個區域帶來沉重的、持久的環境壓力。
“在手指上割一刀影響不大,但在心臟上割一刀,就大不一樣了!”環保專家們據理力爭。
當時,甲方給出了帶有“脅迫”意味的選擇題:如果允許項目進南沙,能夠以最先進管理和治理替代廣州東郊長期為人詬病的石化項目;如果不允許,就要做大東郊的石化項目。當地政府和公眾幾乎要被說服了,但環保部門始終理性堅拒,廣東省也給予了環保部門充分的信任和授權。
回絕的直接依據,來自《珠江三角洲環境保護規劃綱要》劃定的環保紅線——南沙為生態脆弱區,“應避免建設污染物排放量大的項目”。這份早在2004年經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的區域性環保規劃明確提出“紅線調控、綠線提升、藍線建設”,至今對于構建區域環境安全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每一次重要的選擇,都更加釘牢了環保紅線在各級干部心中的地位。
幾年前一家美國電子企業,要到惠州投資2億美元辦廠,投產后一年稅收3000萬元。但惠州市研究之后發現,這個廠會給當地帶來環保隱患。盡管企業三度到訪,最后仍被拒之門外。
位于東江中上游,生態環境敏感,惠州嚴格控制污染項目審批,實行新建項目主要污染物排放“等量置換”或“減量置換”。2013年以來,惠州建設項目環保否決率均在10%以上。近10年,惠州還以每年10%的速度淘汰落后產業。去年,“惠州藍”在珠三角排第一,長期位列全國74個城市空氣質量前十。
調整“指揮棒”,實行分類分區考核,廣東率先在全國實施主體功能區差別化環境準入政策,引導各地找準功能定位和發展重點。珠三角地區實行最嚴格的環境準入制度,每年環評審批否決率超過5%。
廣東對重點行業實施特別排放限值,在全國率先對火電行業實施大氣主要污染物“倍量替代”,對超過總量控制指標的地區實行區域限批和行業限批。明確珠三角不再新建燃煤燃油電廠和煉化、煉鋼煉鐵等大型項目,將電鍍、印染、制革等拒之門外。因此,“用電大戶”珠三角,十幾年沒有新建過一家燃煤燃油電廠。
“如果沒有環保的理念、綠色發展的理念,就不會有廣東現在這種達標。”廣東省環保廳廳長魯修祿深有感觸地說。
編輯:梁霄
關鍵詞:調查 速度 廣東 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