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圓滿結束 可移動文物有了“身份證”
3600個普查機構、10.7萬名普查員、12.45億元經費、102萬家國有單位、10815萬件/套文物……4月7日,國家文物局對外公布了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我國首次針對可移動文物開展的全國性普查工作圓滿結束。
國有可移動文物家底摸清
“本次可移動文物普查,實現了‘三個全面’。第一,文物普查工作實現了地理范圍的全面覆蓋,以縣域為單位,網格化開展;第二,國有單位全面參與,包括軍隊、中央和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所管理的一些文博單位,以及中國駐各國的使領館;第三,按照原來設計的規劃和技術路線,對文物的15項核心指標進行了全面登記。”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說。
普查完成登錄備案的國有可移動文物2661萬件/套(實際數量6407萬件),納入普查統計的各級檔案機構的紙質歷史檔案8154萬卷/件。普查除對文物本體信息進行逐項登記外,還對收藏單位情況、文物保管條件等同時開展調查,全面摸清我國國有可移動文物家底。普查建立了各省級文物資源目錄和文物資源地圖。各級地方政府全面掌握本行政區域文物資源狀況、收藏單位數量和行業分布,將有效助力各級政府文化建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各級普查機構通過上門調查、重點認定等方式,加大對新發現文物資源的梳理調查和登記,發現了大量有價值的文物。普查期間,全國新發現新認定文物共計708.4149萬件/套,豐富了國家掌握的可移動文物資源總量。一些博物館、考古所等文物單位對歷史上囿于保護條件所限封箱保存的藏品進行了全面清理、登錄。各行業國有單位和宗教場所通過普查認定,發現了大量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文物。
普查中,故宮博物院新登錄一批重要甲骨文物,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整理登錄的考古出土文物超過10萬件,山西省運城市青龍寺發現完整的《永樂南藏》經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山東大學在普查中認定各類文物數萬件,新疆認定2萬件反映生產建設兵團歷史的文物。
探索文物資源共享途徑
普查采集了27項收藏單位信息和15項文物基礎信息,建成國家文物資源數據庫,登錄文物照片5000萬張,數據總量超過140TB,全國文物大數據體系基本建成。普查按照統一標準為每件文物賦予永久、唯一的22位數字編碼,建立起文物實物、藏品檔案、電子信息關聯一體的“文物身份證”編碼和數據管理系統,實現文物資源標準化、動態化管理。普查制定文物藏品登錄規范,建立了10余項標準,文物定名、斷代、計量、分類等15個核心內容首次實現全國一體化。普查期間,全國累計舉辦各類培訓班11741次,培訓人員超過28萬人次,有效培養和儲備專業人員。各文物收藏單位借力普查摸清藏品保存狀況,掌握保護需求,改善保護條件,采取保護修復措施。文物部門積極為各行業各類文物收藏單位提供文物認定、保護修復等專業支持,共同提高文物保護意識和能力。
隨著普查工作的進展,可移動文物數據社會服務和共享機制也得以初步建立。普查期間,全國各地舉辦文物普查相關展覽1901個,展出文物35.7萬件,觀眾達1.5億人次。普查建立全國可移動文物登錄網,逐步向社會公開已登錄文物基本信息和圖片,提供查詢、檢索等服務。目前各地有228萬件文物的信息向社會開放,已向社會開放的40.8萬件普查文物的信息在普查建立的網上平臺共享。
“下一步,國家文物局將推動各級政府落實文物資源管理和文物保護方面的責任,加強基層文物行政部門在文物管理方面的職能作用。積極支持各地改善收藏單位文物保存環境和條件,加大預防性保護和修復力度,積極爭取將普查中已登錄的文物全部納入保護范圍。積極推進建立國家文物登錄制度,通過建立文物認定、采集登錄標準以及信息更新完善機制等,實現文物資源統一動態管理、定期統計和發布、社會共享。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中建立了文物資源登錄的統一平臺,普查結束后,這一平臺將打造成為資源開放共享的平臺,持續向社會開放普查登錄文物信息,提供文物基礎信息和圖片,實現檢索、查詢、統計分析等功能。”劉玉珠表示,支持各收藏單位依托普查統一平臺,實現信息共享,開展聯合研究,共同策劃展覽,促進大型收藏單位文物資源和展覽向基層博物館流動,鼓勵各收藏單位之間開展館際藏品交流,進一步提高文物展示利用率。更加注重發揮市場化的力量,支持社會資源參與合作,開展文物內涵挖掘和創意設計,積極探索創新文物資源共享途徑。
“此次普查建立的數據庫,將來可用于文物追索。”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司長段勇表示,現在文物追索遇到的問題之一就是證據,今后凡是進入數據庫的文物,一旦有被盜的情況,將及時公布信息,及時進行追索。
保護任務仍然艱巨
“這次普查的目標之一是建立國家文物登錄制度,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也明確要求建立這一制度。”國家文物局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辦公室副主任王莉說,將在此次普查建立的模式基礎上建立國家文物登錄制度,把普查從一個項目、一個階段性的工作變成常態化和機制化的制度,然后用這套登錄制度更新、完善信息,進行信息的動態管理和發布,提供社會服務。“這次普查沒有把民間收藏文物納入范圍,今后國家文物登錄制度對民間收藏文物也是開放的。”她說。
普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基層文物單位保管條件差、庫房面積小、柜架陳舊,文物得不到妥善保管,少數單位沒有文物庫房,部分珍貴文物沒有專柜、囊匣保管,長年裸露在外,受粉塵、光線以及空氣中有害氣體的侵蝕。
2002年至2005年,國家文物局進行的大樣本館藏文物腐蝕損失狀況調查結果顯示,有50.66%的文物需要進行保護修復。此次普查數據公報顯示,需要修復的文物比例為40%左右,下降了10個百分點。“近10年來,有大量新出土的文物需要保護,加上新入藏博物館的,在這個背景下,館藏文物需要搶救性保護的比例下降10個百分點是非常不容易的,說明我國在館藏文物、可移動文物保護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績。但是,畢竟還有40%的文物存在腐蝕等問題,還需要進行保護,任務同樣很艱巨。”段勇表示,當前面臨的最大困難是人員。據統計,全國平均每名文物管理員保管的文物達2290件,修復人員的缺口更大。
在某些領域,部分關鍵技術還沒解決,比如青銅器的粉狀銹問題、紙質文物和絲綢文物保護等還需要攻關。“部分基層館設施設備還比較簡陋,下一步將重點為基層博物館配備基礎的文物保護修復設施設備。”段勇說。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