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用愛心傳播草原歷史文化
——內蒙古博物院社會教育部積極踐行雷鋒精神
近日,中宣部公布了第三批50個全國學雷鋒活動示范點,其中內蒙古博物院社會教育部是文博系統唯一入選的全國學雷鋒活動示范點。
內蒙古博物院“歡樂大課堂”之“搖動紡車紡線線”活動。(內蒙古博物院社會教育部供圖)
內蒙古博物院是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占地面積6.2萬平方米,設有12個展廳,展覽內容涵蓋自然、科技、民族、歷史、民俗等多個門類。基于陳列特色和地區文化狀況,內蒙古博物院社會教育部不斷更新教育理念,豐富教育內容,策劃開展了“歡樂大課堂”“博苑”講壇、流動數字博物館、小講解員培訓班等常態化、系列化的社教活動,拓展了學雷鋒志愿者活動的內容和形式,使其不但成為內蒙古自治區對外宣傳的一張名片,更是作為博物館社教示范活動推廣到全國。
創新教育模式
內蒙古博物院社會教育部主任烏蘭托婭自1981年至今從事講解、接待及部門管理工作已有36個年頭。在她看來,社會教育部既承擔著內蒙古博物院對外開放、日常觀眾接待與政府重要接待的職責,又有組織開展內蒙古博物院宣傳工作、策劃教育活動的使命。社會教育工作者在為不同人群提供高品質精神文化產品的同時,還應提供更為人性化的服務,懷著對文博事業和社會教育工作的無限熱愛,投入滿腔熱忱,兢兢業業、全心全意為觀眾服務。
2007年7月,在內蒙古博物院新館開館前夕,社會教育部作為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進駐新館的部室,承擔新館開放及內蒙古自治區成立60周年重大接待工作。由于新舊館銜接只有18天,時間緊迫、責任重大,烏蘭托婭帶領部室成員進駐新館后,加班加點,設計制作了體現內蒙古地區民族特色的接待服裝;制定了A、B兩條參觀路線及細致周密的接待計劃;組織編寫講解詞,培訓并考核講解員,每天工作14小時以上,確保了新館順利對外開放。
2008年3月31日,內蒙古博物院成為內蒙古自治區首批免費對外開放的博物館,此后觀眾人數成倍增長。免費開放一年接待觀眾近140萬人次,是原觀眾量的六倍多,特別是在節假日期間,觀眾人數出現了突破性上升態勢,創下日觀眾量1.3萬余人的最高紀錄。在免費開放初期觀眾人數劇增的情況下,社會教育部的全體成員始終堅守在第一線,連續數月沒有休息日,經受住了免費開放帶來的挑戰。
在烏蘭托婭眼中“立足本職、愛崗敬業、奉獻社會”這12個字是學習雷鋒精神的精髓所在,也是開展各項社會教育工作的根本立足點。“社會教育部一年完成針對不同受眾的社會教育活動超過290場次。我們給自己確立了三大目標,即傳播草原文化、宣傳愛國主義、增進民族團結,一切工作都圍繞這三個目標完成。”她說。
“去年1月,為了臘月二十三——蒙古族小年置新鞍活動制作的元寶式、大尾式、小尾式馬鞍教具,教育組的董晨陽和劉琰前后忙了一個月,通過不斷修改完善,最終打造成型。這幾個模型凝聚著他們的心血,我被他們的鉆研與敬業態度深深打動,更為他們這樣積極向上的精神感到驕傲。”烏蘭托婭說。
在觸摸中感知歷史
內蒙古自治區有2500多萬人口,東西直線距離2400多公里,部分旗縣特別是偏遠的牧區和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硬件設施并不完善。為了讓老百姓近距離感受博物館文化,內蒙古博物院依托數字化技術開發了流動數字博物館。作為高度集成的移動平臺,流動數字博物館可以自由、快速地載著數字化的珍貴文物輕便上路,展車集成高精度可視化三維數字還原技術、觸摸互動技術、AR增強現實技術等先進科技手段,觀眾可以輕點手指從任意角度放大、縮小和旋轉,讓“觸摸”文物、感知歷史成為現實。
據介紹,自2013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首次展出后,流動數字博物館先后前往內蒙古自治區各盟市旗縣進行巡展, 累計展出85站255場,行駛里程2.3萬多公里,讓15萬余名觀眾感受到了博物館的魅力。
蘇木和嘎查是草原上牧戶最基層的單位,也是流動數字博物館巡展的重要站點。精彩的數字展覽把草原歷史文化送到樸實的牧民身邊。
阿拉善右旗的曼德拉是一個常住居民只有700多人的蘇木。曼德拉蘇木的牧民們活動范圍很小,平時難以接觸到博物館的文化資源。流動數字博物館選擇在蘇木的主干道旁空地處進行夜展。有一位青年在參觀展覽后迅速騎著摩托車離開了,不久,他帶著老母親返回了展覽現場。在工作人員的攙扶下,老人走上展車,與蒙古語講解員熱情攀談起來。
流動數字博物館所到之處,展車里的驚呼聲、歡笑聲此起彼伏,牧民們說得最多的一個詞就是“賽吶”(蒙古語“好”),老百姓用樸實的話語和喜悅的笑臉表達了對流動數字博物館的認可。
“巡展過程中,我們無數次聽到觀眾感謝的話語:‘你們一定要經常來啊!’‘謝謝你們讓我看到了如此高科技的博物館!’雖然只是一句句簡單的話,卻表達了他們內心深處對文化服務的渴求和對流動數字博物館的認可。”烏蘭托婭感慨地說。
講解員宋吉在隨展日記中寫道:“烏蘭察布初秋的夜晚已經涼氣襲人了,但這絲毫阻擋不了人們飽嘗文化大餐的熱情。一位大媽用本地話激動地表達了自己內心的感受:‘真不賴!’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烏蘭察布人,我聽后心里很溫暖。這次能有幸隨著流動數字展車一起來到我美麗的家鄉,并且通過這些千姿百態的數字文物將我們自己的文化講述給每一個人,我感到無比激動和自豪。”
在奉獻中收獲快樂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的身影活躍在內蒙古博物院的各個角落,他們用熱情和微笑為觀眾服務,雖然沒有報酬,依然樂在其中……他們就是內蒙古博物院社會教育部的學雷鋒志愿者。2008年,內蒙古博物院社會教育部開始對外招募學雷鋒志愿者,為觀眾提供咨詢、講解、檢票、寄存包、翻譯等服務工作。他們熱忱的服務和專業的講解獲得了觀眾的一致好評。目前,該館共有注冊志愿者700余人,定期服務志愿者200余人。
在烏蘭托婭看來,學雷鋒志愿服務并非一朝一夕的工作,不能把志愿服務場所變成公益秀場,更不能把志愿服務對象當成群眾演員。對此,內蒙古博物院社會教育部不斷整合志愿服務資源,使學雷鋒志愿服務工作走向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這些學雷鋒志愿者每周服務2小時,截至2016年,服務時長累計達6759個小時。每年的學雷鋒紀念日、志愿者日、傳統節慶和周末假期,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在2016年國際博物館日的活動現場,身著蒙古族特色馬甲的學雷鋒志愿者成為內蒙古博物院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在內蒙古博物院曾有這樣一幅感人的畫面:一位媽媽在“草原天驕”展廳講解蒙古族歷史,她的孩子在隔壁的“草原雄風”展廳為觀眾講述北方民族史。“每個周末都能看到他們在不同展廳為觀眾服務的身影,這母子倆的周末一定有一天是在博物院度過的。令人感動的不僅是這份堅持,更是這位母親教育孩子的方式,以志愿服務這種行為影響孩子的同時,也讓孩子在這里收獲了知識、鍛煉了能力。”烏蘭托婭說。
這些平凡而熱情的學雷鋒志愿者,滿懷對文博工作的熱愛,在各自的崗位上為觀眾提供志愿服務。“志愿者服務是奉獻,沒有任何物質回報,但作為一名內蒙古人,能弘揚、宣傳自己家鄉的文化是件非常自豪的事。只要我們堅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者精神,再大的困難也不能阻擋我們志愿者前行的腳步。”來自內蒙古博物院“草原雄風”展廳的志愿者白鵬說。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草原歷史文化 內蒙古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