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名家健壇名家健壇
五難加速醫生流失
受訪專家:廣東省醫師協會副會長 曾其毅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衛生經濟學教授 胡善聯 王冰潔
最近,頂級醫學雜志《柳葉刀》發表文章稱,近10年來,中國有470萬醫學生畢業,但注冊醫生數量僅增加了75萬,大多數醫學生畢業后沒有從醫;醫生群體中,25~34歲中青年醫生占比從31.3%降至22.6%,而60歲以上醫生占比從2.5%增至11.6%;中國農村地區醫生缺口尤為嚴重,已達50萬人。專家認為,醫生和醫學生流失的背后,是種種不為人知的苦衷和難處,這個問題亟需引起政府和社會的重視。
“像陀螺一樣高速運轉,從未停歇”
徐華(化名)曾是廣東某三甲醫院的外科大夫,如今在一家醫藥公司工作。談到轉行,他長嘆了一口氣,略顯失落地向記者講述了他的經歷。
苦讀8年臨床醫學,取得碩士學位后,徐華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醫院工作,用他的話說,“此后就像陀螺一樣高速運轉著,從沒停歇一刻”。他沒日沒夜地出門診、做手術、搞科研、寫論文,從住院醫師晉升為主治醫師,可就在離副主任醫師僅一步之遙時,他無奈、疲憊地向院方遞交了辭呈。
徐華告訴記者,高強度的工作、巨大的精神壓力、病人的不信任,時刻壓迫他的神經,但這些都能扛住,壓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對家人的愧疚。因為工作太忙,他沒時間陪女兒玩;晝夜時常顛倒,讓他同妻子仿佛身處異地,往往好幾天都見不到面;家里老人怕耽誤他的工作,幾次生病都瞞著他,自己去看醫生。
“一方面不想十幾年的努力付諸流水,一方面又迫切希望改變生活現狀。”到底辭不辭職,徐華心里矛盾著、糾結著。直到有一天,他連續做完6臺手術后得知,妻子獨自帶著發高燒的女兒在急診室待了一夜。一周后,徐華下定決心放棄醫生這個堅守多年的職業。
跟徐華有相似經歷的醫生很多,當下很多醫院都面臨著醫生的“離職潮”,大量醫生離職甚至導致一些醫院的個別科室出現人員緊缺。數據顯示,我國每千名兒童僅配備0.49名兒科醫生,遠遠低于世界主要發達國家0.85~1.3名;病理學醫師是疾病的最終診斷者,但目前全國有資質的病理學醫師僅1萬人左右,缺口高達3萬~4萬人;麻醉科醫生是生命的守護者,而當下全國麻醉科醫生不足9萬,缺口高達約30萬;護士同樣嚴重不足,2015年全國醫護比例為1:1.07,遠低于國際1:3的標準。
想當醫生必過五個難關
針對上述情況和《柳葉刀》刊登的數據,廣東省醫師協會副會長曾其毅認為,醫生離職潮和醫學生流失值得關注,但也不必過于放大和悲觀。醫生培養屬于精英教育,難免經歷困難和考驗。從一名醫學生成長為一位獨當一面的臨床大夫,往往需要克服以下五個難關。
考試難。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衛生經濟學教授胡善聯告訴記者,我國醫學生培養主要是“5+3”模式,5年本科學習后,進行3年規范化培訓,才可獲得醫師從業資格。醫師從業資格考試通過率僅30%左右,也就是說,很多醫學生畢業后并不能成為醫生。
就業難。胡善聯表示,我國醫療資源分配不均,二三級醫院資源豐富、發展空間大、醫療水平高,很多醫學畢業生都會優先選擇這些醫院,但就業崗位有限,一部分人難免在競爭中被淘汰。雖然基層或偏遠地區缺乏醫生,但由于工作條件差、薪資待遇較低等原因,很多去不了二三級醫院的畢業生寧可轉行也不愿去基層工作。
晉升難。曾其毅說,醫學畢業生取得醫師資格后,如一切順利,從事醫師工作不少于5年方可晉升主治醫師,7年主治醫師才可晉升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又需5年。晉升不僅需要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從業年資,還要足夠的論文和研究做支撐。因此,很多醫生需要一邊忙著臨床工作,一邊投入很多精力去做科研,身體嚴重透支。
漲薪難。曾其毅表示,我國醫學生在規范化培訓期間(3~5年)工資大約3000元,有時不能維持基本生活開銷。資深醫生的薪酬會高一些,但以高工作量、超長加班時間為代價。付出和收獲不太匹配,導致很多醫生和醫學生流向薪資較高的醫藥行業。
工作難。胡善聯告訴記者,當前,分級診療尚未真正實現,很多患者哪怕患了常見的頭疼腦熱也要跑到大醫院就診,導致三級醫院人滿為患、擁擠不堪。這使醫生工作量變大,加班成為常態。《中國醫師執業狀況白皮書》顯示,每周工作超過60小時的醫生占比32.6%;一半以上的醫生每天工作時間大于8小時;醫院級別越高,加班醫生的比例越高。為了看完大量患者,醫生不得不壓縮每位病人的問診時間,隨之而來的便是患者對醫生診療質量的擔心和埋怨。一些醫患糾紛被媒體片面報道,更激化了醫患矛盾,使公眾對醫生群體形成了刻板的誤解。
切實改善醫生執業環境
為應對醫生離職和醫學生流失,我國已出臺一系列政策,比如依法嚴懲涉醫違法犯罪行為,努力營造安全的就醫、行醫環境;提高醫生待遇,尤其是基層醫生的收入,為村醫搭建“留得住、能發展、有保障”的平臺;給醫生自由職業權,將醫生多點執業落到實處等。兩位專家認為,為進一步改善醫務人員工作和生活環境,政府、社會、醫生群體都應承擔相應的責任。
優化醫療資源配置,提高醫生待遇。針對醫學生不愿去基層工作的現狀,曾其毅認為,政府可提供一些優惠政策,比如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他們解決住房、子女教育等問題,或適當運用市場機制來提高醫學生下基層的積極性,比如提高薪酬待遇。國外就有這樣的例子,加拿大政府規定,在偏遠地區工作的醫生可享受工資總額45%的津貼,加拿大醫生在晚上、周末和節假日做手術可收取更高費用,部分地區可達150%。
了解醫學生現狀,創新教育模式。曾其毅表示,在國外,想要成為一名醫生,一般基于自己的興趣和理想,經過了慎重的思考和充分的準備,素質普遍較高。但在國內,很多醫學生在報考醫學專業前,對醫生工作不太了解,有些甚至是父母的選擇,待其發現專業和自己的性格、興趣不合時,便會轉行。建議醫學院在錄取時組織面試,不僅給學生了解醫生這一職業的機會,也讓醫學院了解學生對醫學的態度,便于雙方選擇。
醫務人員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曾其毅指出,生命面前無小事,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做醫生要端正態度,不怕苦和累,做到終身學習。醫生只有熟悉各種病情并熟練應對,了解各項前沿醫訊,才能贏得患者信任,樹立醫生正面形象,改善醫患關系。胡善聯呼吁,媒體應積極宣傳醫療領域的正能量,一切報道基于客觀事實,引導公眾理解醫務人員的辛苦,了解醫學的局限性。
編輯:趙彥
關鍵詞:醫生流失 醫師執業環境 柳葉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