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器”為形 “名”為魂
——中國博物館“走出去”如何彰顯價值內涵
“請問您對哪次走向海外的中國歷史展覽印象最深?”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宋向光想了想說:“有一場‘明·改變中國的50年’,還有一場‘中國·鏡花水月’都很不錯?!?/p>
這兩場展覽的主辦方都不是國內博物館,前者來自大英博物館,后者來自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覽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新華社發
為什么在一個中國學者眼中,印象最深的中國歷史題材展覽不是“中國制造”而是“外洋舶來”?
“門已經開了,但開得不夠大”
宋向光用一句話形容了中國博物館“走出去”的現狀:“門已經開了,但開得不夠大?!?/p>
“我們引進來的展覽多,送出去的展覽少,不少‘走出去’的展覽是官方文化交流項目,或者是國外博物館定制的主題。”宋向光進一步解釋。
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說出了目前的困境:“首先,是缺乏平臺。中國博物館真正走向國際僅有數十年歷史,相比中國日益增強的國際影響力,中國博物館參與世界博物館之間的展覽、學術等活動還不夠。其次,是理念差異。西方博物館經歷了數百年的發展,在收藏、研究、策展等方面國際化水平較高,而中國博物館在理念、制度上還存在較大差距,不少展覽仍停留在‘文物精品展’的模式上。再次,是人才瓶頸。博物館有展覽、教育、研究職能,需要復合型人才。目前,在國內博物館學、考古學教育中,對這方面的培養不足,博物館缺乏必要的人才儲備?!?/p>
“我們不是‘亮寶’,而是‘對話’”
一場展會凝固了空間與時間,想把一句千百年前的問候帶給另一群陌生的觀者,如何開口?如何表達情意?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溝通和互動是最重要的,須知我們不是‘亮寶’,而是‘對話’。要找到我們和西方觀眾的共同點,了解當地觀眾熟悉的敘事方式,平等交流。”宋向光說。
方勤介紹了湖北省博物館的經驗:“此前,我們曾在意大利舉辦過‘帝國前的中國——楚文物特展’,反響非常好。對于意大利觀眾來說,楚國的歷史文明相對陌生,所以,我們在文物選件上,既有戰國錯金銀青銅器、玉器、漆木器等視覺沖擊力和藝術性較強的文物,又有蟻鼻錢、砝碼等學術意義較強的文物,從不同角度,準確而通俗地介紹楚國的相關知識。由于主要展地是當地考古類型的博物館,策劃時我們側重強調了文物的考古背景和知識,再輔以考古現場照、文物線圖、圖表等,盡量使意大利觀眾了解中國考古的相關進展。”
“展覽的形式設計由意方承擔,意方根據楚地漆器的顏色,以黑紅為主色調設計了展廳,并將中西歷史對照年表制作成視頻播放。意方還要求我們提供楚國的食譜、音樂等素材,以增加趣味性。此外,還設計創作了許多具有鮮明文物特色的文創產品,包括T恤、筆記本、文具、文房四寶等?!狈角谡f。
“讓觀眾有代入感”
一場展覽成功的秘訣是什么?“知識性、趣味性,互相了解,讓觀眾有代入感?!狈角谶@樣總結。
這種“代入感”需要“西方文化的底子,需要對戲劇布展的了解,還需要一定的傳播學知識”。宋向光介紹了我國目前博物館專業人才的培養方向:“我們有偏重藏品知識的人才,就是博物館典藏研究員。還有教育方向的人才,未來從事本專業人才的教育。還有一些藏品科技保護的人才,對館藏珍品制定科學的保護方案。隨著對外交流的日益增多,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是未來我們的努力方向。”
在近期的全國展訊中,記者發現,陜西省博物館的“秦始皇兵馬俑展覽”已經啟程前往美國,湖北省博物館的“皇家品味展覽”即將開赴俄羅斯,故宮博物院的“養心殿大展”也將于今年登陸香港。
盡管面臨各式各樣的艱難險阻,盡管大門還未被完全推開,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博物館“已經在路上”了。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中國博物館 價值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