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從學區房熱潮看階層固化:東京與北京的冰與火
重要的是,日本沒有戶口概念,居民只要入住,一般就能就享受當地的福利以及入學便利。也正因此,日本其實沒有多少學區房概念,如果考慮接送等考慮,當然在好的小學附近居住甚至買房也有一些必要。
也正因此,關于房價尤其學區房的房價熱潮,其要點不在于房子這端,而在于分配那頭,包括教育資源分布的不均等以及高門檻的戶口制度。
當下學區房狂潮,不僅折射房價問題,更映襯出中國大眾對階層固化的集體焦慮。階層固化是社會發展陷入停滯的常態,階層流動則是發展社會的階段,中國社會三十年是一個攪拌的社會,未來情況階層狀態趨于穩定。這一趨勢無可阻擋,即使在日本等國家也是如此。
說起不平等,日本社會貧富差距雖然在發達國家中已經較為平等,曾經有“一億總中流”的說法,但隨著經濟放緩,日本大眾對不平等這些年也是感觸很深,也有了“下流社會”以及“格差社會”等流行說法。以教育為例,在日本如果要追求更高更好中小學教育,則可能收費隨行就市的私立學校。私立學校對比公立學校多樣性與教育優勢明顯。
以筆者訪學的東京大學為例,這是日本最為精英的學校,以成績擇優錄取學生,報名錄取比例大概一比三之間。然而進入東京大學的學生,其家庭背景中也是以中上家庭為主。從事實來看,如果要上東大,那么選擇好的私校把握更大,然而如果沒有家庭背景作為支撐,一般家庭要上私立學校還是比較吃力。
幸福基于比較。典型地如中日,可以作為一個不平等國別比較的案例,雙方民眾的相對感受耐人尋味。從經濟改善而言,中國人基于過去三十年經驗認為明天會比今天好,不平等狀況會改善,而且個人很可能是贏家,這也是這一波房價中,比起公開抱怨聲音,更多早點上車的暗地慶幸。而日本人這二十年普遍經驗則是明天還是和今天差不多,不平等狀況至少改善不大,如同緩慢下沉的泰坦尼克號。也正因此,幸福感基于比較,從過去到今天的,導致對于未來判斷的不同,對當下的心態也有不少影響。
時移事往,這是過去的情況,現在情況則也在悄然變化之中,中國的未來會不會成為日本的今天?學區房走俏,或許從側面說明民眾對于未來社會流動性降低的潛在擔憂。說了那么多年的消費升級,恍然回頭最大核心還是房地產。從剛需到學區房,買入賣出之間,誰是最大受益者,誰又是最大的失意者?
這也類似經濟學家赫希曼所謂的隧道理論,中國還在過高速增長的漫長隧道的過程中,雖然暫時黑暗卻對未來含有期待,日本則已經過了增長的渠道,眼前一片光明的同時對前方已經沒有驚喜,“需求的形成”和“需求的滿足” 之間差距會使人產生 “社會挫折感” ,當預感改善的可能性變小或者消失的時候,公眾的挫折感不言而喻,這時候需要社會提供流動的機會。
實際上,即使房價下跌多年,東京房價對于東京人來說也不便宜,尤其好地段。東京的階層感,在居住地段中也有體現,新錢老錢在不動聲色之間,同樣拎得清清楚楚。
說到底,學區房,或者望子成龍,其實也是把自身成功欲望的枷鎖溫柔地套在下一代身上。我們中國人,到底是不太認命,因此總期待下一代活得更鮮亮,也更相信能夠攥在手上不被輕易奪走的實物,無論銀子還是房子。
編輯:梁霄
關鍵詞:學區房 階層 固化 東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