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樂觀社會 樂觀社會

大學生求職:超5成受訪者發現五險一金不兌現較常見

2017年03月28日 09:28 | 作者: 王品芝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 

65.8%受訪者表示網上虛假招聘信息缺乏監管是大學生求職被騙的原因

“我周圍有的同學會看學校各處角落里貼的招聘廣告,就一張A4打印紙,只留聯系人手機號碼,看起來很不正規。”陳曉宇覺得,求職被騙更多是因為學生自己缺乏防騙意識,而4年的大學生活中也并沒有人教授“防騙技能”。

“中介比較坑人。”商東奇就是因為一個“牽線人”的介紹,才不得不做現在這份辛苦又無聊的工作。“找工作這事兒,最可信的還是知名企業的公開招聘信息,其他的都要仔細甄別”。

裴潁是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習慣在微博、微信公眾號里找實習信息。“但很難說都是靠譜的工作,畢竟社交媒體是任何人都能注冊賬戶和發布信息的”。裴潁覺得,如果學校和老師能提供更多實習、就業的機會就好了。

關于容易出現求職陷阱的渠道,受訪者列出了以下幾項:街頭小廣告(61.2%)、中介公司(54.1%)、社交平臺信息(38.3%)、校園招聘會(37.9%)、平面媒體廣告(29.9%)、熟人介紹(22.1%)和專業招聘網站(19.1%)等。

陸瑤指出,黑中介、沒有資質的求職平臺和自稱有一定人脈資源的推薦人,通常是最易使大學生求職被騙的。“大學生在求職中被騙,一是求職心切,并缺乏一定的社會經驗,盲目選擇;二是缺乏對自身求職的合理定位,在求職中輕信高薪、好職位、有戶口等的夸大宣傳,卻未及時核實信息真偽”。

本次調查中,受訪者認為大學生求職被騙的原因有:網上虛假招聘信息缺乏監管(65.8%),企業欺騙畢業生的違法成本過低(65.6%),缺乏識別真假的能力(48.8%),校方組織招聘會時缺乏責任意識(40.9%)和大學開設的職業規劃課程缺少防騙指導(31.1%)等。

在求職被騙后,66.1%的受訪者會選擇通過社交媒體曝光維權;56.5%的受訪者選擇報警求助;52.3%的受訪者會向校方反映;12.6%的人選擇忍氣吞聲。

60.4%受訪者認為大學生在應聘和簽訂勞動合同前應多途徑了解公司背景

“第一次找工作就是到處亂撞,再換工作的時候肯定會多留個心眼兒。”商東奇表示,再有機會去應聘,一定會提前多方面打探好公司的信息,最好能找到知名企業的職位。

陸瑤建議,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關注就業信息要由近及遠,首先要重點關注院系和學校所發布的校招信息,再通過正規的網絡招聘平臺尋找適合自己的職位。“需要提醒的是,一些招聘信息并未對職位、薪酬和戶口有詳細的說明,需要認真找用人單位的人事部門溝通了解。一般來講,用人單位對大學生試用考察的時間往往是一周到一個月,如果遭遇實習期延長,可以提前咨詢自己所擔心的問題,并且要有風險意識,慎重決定”。

哪些措施能盡量避免大學生求職被騙?受訪者建議大學生,在應聘和簽訂勞動合同前應多途徑了解公司背景(60.4%),步入社會前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識、勞動法規和相關政策(55.4%)。

其他建議還有:拒交各種名義的費用(44.7%),不要將重要證件作抵押(38.9%),不輕信許諾到外地上崗(34.8%),簽訂合同時仔細閱讀各項條款,慎重簽約(34.2%),在可靠的平臺上求職,提高保護意識(28.4%),搞清楚職位的具體內容,詢問工作細節(28.3%),以及求職中有吃不準的問題向輔導員及就業辦老師請教(18.2%)。

50.6%的受訪者建議校方舉辦招聘會前要對企業信息詳細核對,各環節嚴格把關。

陸瑤呼吁,各高校各院系要加強對學生的就業幫扶,能夠在求職季初期提前給學生們宣講各類就業政策和求職中容易出現的問題,特別要提醒注意求職陷阱,做到防患于未然。“如果被騙影響到了求職進程、造成了就業困難,可以向學校和院系求助,得到就業重點幫扶,爭取把被騙對自身求職的影響減到最低;如果遭遇財產被騙,要在第一時間報警”。陸瑤提醒大學生保留所簽訂的勞動協議或合同,以保證出現勞動糾紛時能夠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記者 王品芝)

編輯:梁霄

01 02

關鍵詞:大學生 求職 五險一金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永久免费精品视频网站 |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亚洲老地址 |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在线 | 最新日韩中文有码在线 | 色色色色色精品免费 | 日本中文一二区高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