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全國政協(xié)委員龍墨:助殘,除了“硬”還要“軟”
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聾兒康復研究中心副主任龍墨在今年全國兩會上關注的問題是“軟性助殘”,她呼吁,全社會應重視助殘的“軟環(huán)境”。
在今年全國兩會召開前夕,龍墨收到一封來自河北省崇禮區(qū)的來信。一位老人在來信中寫道,自己的外孫今年就讀高一,畫畫很好,但因為佩戴人工耳蝸,她擔心外孫在藝考當中會被不公平對待。為此老人“一宿一宿地睡不著覺”。這封來信深深地打動了龍墨:“老人的來信是有道理的,殘疾人尤其是聾人群體,缺乏個性化的服務。”
據(jù)介紹,去年湖北隨州一個聽障考生,因為帶人工耳蝸在6月8日的考試安檢中被誤認為作弊工具,被拒入場。這件事雖然最后得到解決,但在考場上受到的反復盤查,有可能會帶給孩子深深的心理創(chuàng)傷。龍墨委員認為這體現(xiàn)了我國助殘的“軟環(huán)境”仍有待提高。據(jù)龍墨委員介紹,她的婆婆曾因為身體原因,在搭乘地鐵時希望能乘坐電梯直梯,但卻發(fā)現(xiàn)直梯已關閉,按照上面所留電話打過去,工作人員十幾分鐘之后才趕到。此后,老人再也不坐地鐵了。
“助殘不單是缺乏硬件,還差了軟件?!饼埬瘑T認為,出現(xiàn)這些問題并非缺乏政策,而是政策落實得不到位?!懊さ辣徽颊l來管?電梯有沒有人值班?藝考能否對殘疾人和健全人區(qū)別對待?這需要精準的、個性化的助殘服務?!饼埬瘑T說。
“但問題往往在于,人們對殘疾人不夠了解?;蛘哒f,全社會助殘的意識有待提升?!饼埬瘑T告訴記者,1997年,中國第一例人工耳蝸配套者產(chǎn)生,這位孩子離開中國聾兒康復中心后,順利進入普通小學。有一次,中心舉辦活動,孩子回來了,跟著孩子來的還有他在小學的老師。
龍墨當時很驚訝,問這位老師為何來參加中心的活動。老師回答:“這孩子到我班上后,我一點都不知道耳蝸是什么,也不知道怎么教他。所以我過來看看,你們怎么跟孩子溝通,需要我做點什么。”
多年前的這一幕如今還深深印在龍墨腦海中,盡管當時很感動,但到如今,依然有不少學校不懂得如何對待聽障學生———一位聽障學生告訴龍墨,自己入普通小學后,因為個子高,被安排在倒數(shù)第二排,但對于佩戴人工耳蝸的孩子來說,最佳聽力距離在兩米以內(nèi)。
“如果這些孩子能得到個性化的對待,又能與周圍環(huán)境融合,他們并不比健全孩子差。”龍墨委員說。首位佩戴人工耳蝸的孩子,在自己努力下,已考入加拿大溫哥華大學,說得一口流利的英語,這個案
例就是明證。
龍墨認為,為殘疾人提供更多精準服務,還需要不斷完善各方面的政策。她呼吁,應加大宣傳,提升社會公眾助殘意識。同時發(fā)展志愿者,讓他們作為中介,宣傳助殘知識,成為連通殘疾人、老人等群體與公眾之間的“柔軟橋梁”。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全國政協(xié)委員 龍墨 助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