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觀察 觀察

初中生自殺個案警醒:生命該如何“教育”

2017年03月27日 13:46 | 作者:孫慶玲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 

生命無意義的沼澤

“大量的統計數據及經驗觀察表明,許多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有過自殺的念頭。自殺不是一個病態現象,而是一個很普通的現象。”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石中英認為,“不管引發自殺者采取自殺行為的具體社會事件是什么,也不管自殺者屬于哪種人格類型,真正直接引發自殺者在某一時刻下定決心結束自己生命的,是人生意義的匱乏感。”

正如奧地利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所言,我要大膽地說,這世界上并沒有什么東西能幫助人在最壞的情況中還能活下去,除非他認識到他的生命有意義。

然而,遺憾的是不少父母卻在無意識地剝奪這種意義感。“一方面,如今的父母會盡力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需要他們自己努力去爭取的東西反而變少了,他們那種獲得感淡了,更多的是空虛;另一方面,青春期的孩子在這一時期會開始對人生有很多思考,但又對自己的追求很恍惚,如果周圍的人把學習、找個好工作這樣簡單的人生模式強加給他們時,他們覺得這并不是我想要的,就會質疑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余舟說。

“人的現實生活是受某些價值目標指引的,去追求學歷、財產、名譽、友誼等某些有價之物。而人生的意義是對人生價值合理性進行反思與體驗,如為什么要考大學、工作等。當這種反思得到的是種否定性的體驗時,就會產生‘無意義’‘荒謬’等感覺。”石中英指出,當前中國社會正在轉型中,由于信仰的缺失、狹隘功利主義、個人主義的盛行等原因,傳統的價值合理性正在被消解乃至喪失。“比如處于‘原子化’的社會中,年輕一代更多感覺到的是孤獨、空虛、無聊等,常看不到自己與他人的聯系,只在乎自己的感受,這也是自殺者的一個共性,他們意識不到自殺行為會剝奪父母一輩子的幸福,整個社會為他付出的愛都被帶走了”。

朱益明表示,“在現今高速發展和物質富足的時代,年輕一代的心理和精神狀態已發生很大改變。他們不再擔憂溫飽問題,而是要求有更多的生命獲得感和意義感,以工具性為目的的教育、純粹的知識灌輸和技能學習已不能滿足這種需求。”此外,社會的氛圍也缺乏對生命的敬畏,如影視、文學作品、網絡游戲等對死亡的渲染以及社會暴力事件的頻發等,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中學生對生命存在的認知。

經得起風雨的生命教育

“我是誰?”“我為什么活著?”“人生的意義是什么?”……

在余舟以往接觸過的中學生咨詢案例中,她發現這些對生命發問的聲音已悄然在青春期的孩子心中叩響,“然而關鍵是我們的生命教育是否足夠強大,強大到能幫助孩子抵抗這些質疑、空虛、挫折等,讓他們明白這些都是可以解決的,生命才是最重要的”。

對此,石中英建議針對當前中學生,特別是獨生子女占主體的學生群體,進行生命價值觀的教育,“許許多多的青少年學生在成長路上都會或多或少遇到生命的意義匱乏感,我們需要幫助他們不斷重置他們人生的價值坐標,幫助他們明白活著的價值依據是什么,增強他們內心的安全感”。

此外,他認為不同的生命價值依據帶來的意義體驗和抗打擊能力不同,生命的價值依據應努力提升到較高的層次。“現在的問題在于關注具體的東西太多,關注超越性的東西太少,理想教育和生命價值觀教育被社會、媒體的庸俗價值取向淹沒了。但若一代人缺乏真誠的信仰、高尚的理想、遠大的追求和嚴肅的社會責任感,只是活在一個原子化的、物質的、當下的、感官的以及沖突的自我當中,他們怎么有勇氣和智慧面對人生隨處可見的困難與挫折?”石中英說。

“社會是殘酷的,不是說努力就一定會有回報。”朱益明表示,“我們所處的大環境在變化,我們教育的觀念也應當從原來的‘學習改變命運’向‘豐盈生命’轉變,簡單粗暴的批評式教育方式已不合適,應給予孩子更多的平等和尊重,讓他們從中有更多的參與感、體驗感、幸福感與獲得感。”

除了學校教育,孫云曉認為家長也有責任去了解自己的孩子,認識到自己孩子與別人不一樣,“對10歲以前的孩子可以嚴格要求,對待10歲以上孩子的首要原則就是理解和尊重,多陪伴溝通,與孩子一起成長”。

“生命教育也不僅是家長和學校的事,而是整個社會的責任。”余舟說,“我們好幾年的教育,也不一定能抗衡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如影視、文學、網游中,耳濡目染的對待生命的方式,所以經得起風雨的生命教育需要社會共同努力”。

編輯:李敏杰

01 02

關鍵詞:生命 教育 自殺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日本韩欧色色色色色色 | 在线亚洲精品专区线路一 | 亚洲欧美黄大片免 | 久久久一本精品99久久k精品66 | 日本一久道中文字幕在线 | 午夜性色福利视频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