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解讀 解讀
讓博物館幫城鎮建設“指路糾偏”
美麗城鎮建設啟動后,分管這項工作的德清縣文廣新局局長姚明星,就有了一個獨特的想法。
“規劃有個性,其實就是設計‘有文化’。如何在美麗城鎮建設中融入文化元素,姚局長認為博物館可以發揮特殊作用。”陶淵旻說。
于是,把各鄉鎮的文化元素“過篩子”認真梳理后,博物館起草了一份報告,題目叫《如何在美麗城鎮建設中體現文化元素》。
這份報告不但回答了城鎮建設應該“有什么”,也回答了應該“怎么辦”:有文物的地方,借助文物來體現文化元素,沒有文物的地方,用文化痕跡來體現,用非遺活動來活態傳承。
報告的想法,得到縣領導的認同。去年10月28日,德清縣委書記項樂民批示,要求美麗城鎮建設要體現文化元素。
“送文化下鄉,原以為和以前一樣,場面上過一下,送點‘快餐’就回來了,想不到這次縣領導這么重視。”逐字逐句“敲”出這份報告的陶淵旻認為,這種重視,是由于縣領導了解許多鄉鎮都存在“文化饑渴”。
德清縣博物館,就這樣被推到了美麗城鎮建設的“前臺”。
專業的“文化糾偏隊”
“文化是城鎮的魂,代表城鎮的形象,道理書記鎮長都懂,也想做出本地特色。但用什么形式體現、用什么內容呈現,往往是‘短板’。”姚明星分析說,這塊“短板”,恰恰是博物館的“長板”。
在縣委縣政府“文化自覺”的統領下,博物館的“前臺”工作變得相對簡單。俞友良把有限的館員分成若干小組,主動出擊——
首先是組建專家團隊。俞友良利用另外一個身份——德清縣民間文藝家協會會長,邀請對本土文化十分了解的“土專家”20余人,充實進專家隊伍,和鎮干部直接“對話”。
其次是參與項目評審。在時間表的倒逼下,各鄉鎮在美麗城鎮建設中競相發力,規劃設計“井噴”,出現了一些粗制濫造和張冠李戴。博物館“出面”,及時進行“文化糾偏”。
雞首壺是魏晉至唐初流行的一種盛酒和盛水器,因壺嘴被制成雞首狀而得名。2012年,考古人員在發掘德清經濟開發區一處東晉古墓葬時,發現了一件黑釉雞首壺。
在防風文化主題廣場項目評審會上,設計人員想把雞首壺作為文化元素植入,但俞友良投了反對票。“德清窯的位置并不在下渚湖,它不能代表下渚湖的文化。”
“有個鎮的特色產業是水產品加工,按照原本的建設方案,鎮上準備建造三條熱帶魚造型的雕塑。”陶淵旻亮明了反對意見:“這里不產熱帶魚,再說,你弄幾條熱帶魚,也不能說明和水產品加工有關。”
一個以農業為主的鎮,想設計一處田園牧歌,并購置牧童放牛的雕塑。
“德清牧牛的場景是什么樣子的?建議設計單位去實地看看,千萬不要張冠李戴。”專家團隊成員之一、農民作家趙長根直言不諱。
“還有一個鄉鎮,居然直接為一位明朝官員的塑像,梳了一個清代的大辮子。”當然也被他“糾偏”。
交通、水利、國土……陶淵旻一口氣列出參與這場建設活動的部門名單,“其他部門都是出具標準,但文化沒有標準,只有建議,但專家建議往往是出彩的部分。”
新安鎮,地處德清縣東部,與杭州市余杭區一河之隔,相傳為越王勾踐壘兵處。鑒于這個文化元素,鎮上原本準備打出勾踐這張牌,博物館給出了更好的建議。
新安鎮是德清最早興辦民族工業的地區之一,1926年,留日學生、新安鎮人稽慕陶開辦利農改良土絲廠,堪稱德清工業的搖籃。如今的新安,已成為“湖州圍巾第一鎮”,年產圍巾2.7多億條。博物館分析后認為,新安可以同時打勾踐和嵇慕陶兩張文化牌。建議開設稽慕陶紀念館,既能體現新安的工業歷史,又能關照現實產業需求,博物館可以協助搜集整理歷史資料。這一建議,得到鎮干部一致認同。
鎮長追著館長“要文化”
即便認識到文化很重要,但一到具體的事,未必每個人都“想得通”。
陶淵旻回憶,一位退休的同事,曾因為一座石拱橋,和鄉鎮負責拆遷的人員發生沖突。
這座石拱橋連接的馬路要拓寬,石橋就成了某些人眼中的“絆腳石”。
“對方放話說,‘老子今天一定要把橋拆了’,我們同事也硬氣地說,‘你倒是拆了試試?!’”。
“我到沒有聽到刺耳的聲音,但婉拒還是有的,比如說‘把墻改成馬頭墻行不行?不想太折騰’。”性格耿直的費勝成說,少數基層干部“草莽氣”遠遠大過“文氣”。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博物館 城鎮 建設 德清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