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樂觀社會 樂觀社會
青年女科學家李贊:在通信研究的路上砥礪前行
求索之路,路漫漫兮夜以繼日
李贊與同事進行課題組學術研討。本人供圖
一路“保送”又一路“破格”的李贊,卻堅稱自己是一個“反應遲鈍”的人——原來,“聰明”竟然不是一個科學家的必備素質。
小時候上學,老師經常跟李贊父母談的一個問題就是,為什么這孩子上課從來不舉手發言?李贊說,因為上課聽不懂,就怕老師提問,站起來腦子一片空白,什么也答不上來。“當考試得了第一名,別人都說我是好學生,卻不知道我在背后付出了比其他同學多好幾倍的功夫和時間。”
讀博士的時候,李贊寫論文也是最慢的。別的同學在博士一二年級就出論文了,李贊快上博三了都沒有寫出來。姑娘急了,又像小時候一樣天天給自己加班加點。在博三一年的時間,李贊竟寫出了7、8篇論文,發表在了級別很高的國際期刊上,還獲得了學校的優秀博士論文資助。
李贊從小性格外向,興趣廣泛,唱歌、跳舞、練素描、寫書法、辦板報,還參加了學校鼓樂隊……在唱歌方面更是得到了名師指導,并獲得過不少獎項。當年和她一起學習的三十位學員,二十多人都考上了音樂學院。后來很多人都好奇李贊為什么沒有選擇唱歌,她的回答很簡單:“因為聽話。我一度也想以唱歌為職業,父母卻不同意,認為既然功課好,就該去學理工科,將來好找工作。父母為我選專業的時候,完全沒有想到未來會成就一個科學家。”而李贊自己也是在上研究生以后才逐漸明白科學是什么。
在李贊看來,該做的事情就要全力以赴,不講條件,不計得失。一如她的父母,明明沒有打算讓女兒走音樂之路,卻僅僅因為女兒喜歡就給了她極其“專業”的投入——一小時80元的學費、一套又一套昂貴的演出服、錄制三四百元一盒的金屬帶……每次老師上課,媽媽都會用錄音機錄下來,把自己也學成了半個老師,女兒在家練聲,媽媽能聽出好壞對錯,給她糾正。在那個并不重視孩子業余愛好的年代,得是多么不功利的父母,才能為孩子“業余”的事情做出如此不業余的努力,也因此造就了這個毫不懂得功利的孩子——所有的回報都不是求來的,水先到,渠自成。
編輯:梁霄
關鍵詞:青年 女科學家 李贊 通信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