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燕郊上班族“擺渡進京”系被曲解 過河者多為兩岸村民
近日,“燕郊車主為避擁堵乘渡船進京”的消息熱傳。引發關注的渡口——河北香河縣王店子村的“百年渡口”,與北京通州區西集鎮僅一河之隔。
新京報記者聯系到發帖者,其表示,系首次“擺渡”進京。擺渡人李國新也介紹,幾乎沒人從燕郊“走水路”進京上班。
3月16日,有博主發帖稱,發現一條更近的燕郊“走水路”進京路線:從福喜路出發,駕車一直往南過馮蘭莊,再經左堤路到王店子村。在河邊渡口,把車開上擺渡船,過潮白河到對岸西集鎮,便可上京沈高速進京。其還曬出行車路線圖和幾張乘船過河的照片。
帖子被多個公眾號轉發,并被解讀為燕郊在北京上班族為了不遲到,通過擺渡船避開通燕高速嚴重堵車路段,引起廣泛討論。
昨日下午,新京報記者聯系到發帖者王斌(化名)。他透露,自己是出租車司機。16日當天,在距王店子村約3公里處,乘客表示著急到北京南站坐車。
去北京必須通過檢查站。王斌判斷,距離最近的大廠友誼大橋檢查站,也需排隊一小時以上。為了趕時間,他忽然想起王店子村有一條擺渡船可以到達對岸的西集,直達京沈高速只需一個半小時,可以節省一半的時間。
“我也是第一次嘗試,因為對那附近比較熟悉,很快找到渡口,先把車送過去,我和乘客再渡河。”王斌解釋,當時覺得這條路線可以避免擁堵,就發帖給大家一個新的選擇,沒想到被過度解讀,“有些誤導和曲解了。”
作為燕郊本地人,王斌從小就聽說這邊有擺渡的關口。他說,平日休息常來潮白河釣魚,也聽在附近釣魚的朋友討論過這個“百年渡口”,一直也好奇想來看看,所以選擇了這條“水路”。
■ 現場
幾乎沒人從燕郊“走水路”進京上班
昨日,記者來到這個寫著“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的“百年渡口”,父子兩代擺渡人的故事,曾被媒體爭相報道。
兩只鐵皮小船焊在一起,船身橫鋪著近三十塊木板,用鐵絲固定。四周各立一根手腕粗的木樁,船上是一輛白色小轎車和兩三位行人。穿著軍綠色大衣、皮膚黝黑的李國新手拉著船右側一條近一米高、手指粗的鋼索,慢慢向前行進著。
約一分鐘后,船靠岸。李國新將船兩側的鋼索緊緊繞到岸邊兩塊長木樁上,并搬起兩塊二十斤重、長十米的木板墊到兩側。一個向前開的手勢,司機發動油門,迅速壓著木板,上了岸,并交給他10元錢。
李國新說,他和舅舅李連是這艘船的擺渡人,也是王店子村的村民。平日里,坐船過河的幾乎全是兩岸村民,少有汽車經過。
“汽車開始渡河大概是五六年前,但開車過來的人總是少數。工作日一天最多也就一兩輛,周末來釣魚的人多,車停滿兩岸,過河的稍微多點,具體數量不定。”他描述道。
“幾乎沒有燕郊上班族從這里進京。”李國新坦言,自己也會與乘客聊天,但沒遇見渡河到北京上班的北漂族。但近兩三年來,過河的汽車多了點。
平日里,他和舅舅各守半天船,再替換對方。從早晨六點多開始擺渡,到晚間約六點半結束。村里人均不收錢,只針對陌生面孔。李國新表示,這是不成文的規矩,也算是為了謀生,一個月能掙兩三千。
編輯:梁霄
關鍵詞:燕郊 兩岸 村民 擺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