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高端訪談高端訪談
“花間豪士”何水法
以“畫”為媒
“生活是藝術生命的動力源”,何水法常說“不僅要琢磨畫什么、怎么畫,更要清楚為什么畫。”這是一種“反哺情結”,是他對社會的擔當。
以“畫”為媒,何水法不僅教專業院校的學生,也教農民畫畫。
2016年4月,何水法又一次來到河南孟津縣平樂村,教農民畫家畫牡丹。
何水法與平樂村因牡丹畫結緣。平樂村素有“中國牡丹畫第一村”的稱號,已經形成了一條從種牡丹、畫牡丹到銷售牡丹畫的完整產業鏈。
2011年何水法赴洛陽舉辦個展,應結識的農民畫家的邀請參觀了平樂村,并被那里近兩千畝的牡丹種植園和專心創作的淳樸農民畫家感動了。性情中人何水法產生了一個念頭: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當地建一個農民畫院的想法也落在了案頭。
不久,何水法捐建了“希望畫院”。與教技巧相比,他更希望“讓農民的視野跟上時代的腳步”,依靠知識致富。何水法很自豪,“平樂村的第三代畫家也出來了,有近10個孩子考上了美院,知識結構有了很大變化。”
一段時間下來,何水法看到了“拿鋤頭的手拿起畫筆”帶來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他之后外出采風時都會鼓勵當地的農民發展特色文化產業。
2012年,何水法到浙江衢州采風。衢州素有“中國日柑之鄉”、“農民畫之鄉”的美譽,“柑橘可是很耐畫的東西啊。”何水法認為衢州完全可以發展農民畫產業。
說起下鄉采風,何水法回憶了兩件有意思的事。50多年前他去浙江蘭溪寫生,最愛當地7毛錢的紅燒肉,“再來一杯白酒,太痛快了。”或許因為身體的原因現在不能多吃肉,何水法很懷念以前去各地采風吃到的好東西。
另一件事何水法還未講就開始大笑:上個世紀70年代初,他去蘭溪游埠鎮采風住在了蘭江邊的一個招待所。當地沒有自來水,他每天到江邊刷牙洗臉,“有一天剛刷完牙,一轉頭就看到不遠處有婦女在洗馬桶。”他說現在想起來,“還是很有意思的一個畫面。”
其實,何水法外出寫生的地方大多條件艱苦,并不總是像人們想得那么光鮮。也正是因為寫生時的所見所聞讓何水法有了走進尋常百姓生活的機會,了解到了群眾所想所盼。
2013年,何水法將對平樂、衢州等地發展文化產業的思考帶到了全國兩會上,提交了《關于推廣“希望畫院”模式破解農村文化藝術發展瓶頸實現精神文明成果基層共享》的提案。他建議在廣大農村針對當地特色建設“希望劇院”、“文化禮堂”等機構,對傳統文化產業進行扶植引導,一方面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拓展增收渠道。
近年來,何水法持續關注農村文化發展。2016年底,他還到寧波象山調研當地“文化禮堂”的建設情況。對農村文化發展的感悟就這樣被何水法融入了履職中。
自2008年成為全國政協委員以來,何水法即使再忙也要參與調研、提交提案以及社情民意信息,不敢懈怠。
初為政協委員的那兩年,何水法為更多地了解百姓訴求,甚至想到了在微博上征求提案建議的辦法。令他沒想到的是,在網上征求建議不到24小時就有200多條的評論和留言,內容涵蓋很多方面。“履職靈感像創作靈感一樣源自于生活”,何水法認為生活積淀很重要,這也是他喜歡參與調研的一個原因。
僅2016年,何水法就參加了全國政協組織的4次調研:全國政協“繁榮社會主義書畫藝術”調研組及深入生活書畫創作組赴海南的調研;全國政協赴贛閩考察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并開展送文化下基層活動;全國政協赴上海、云南調研慈善組織的發展;全國政協赴上海電影制片廠、癌癥康復中心和安徽安慶黃梅戲劇團等文藝單位進行文化產業和文藝繁榮的專題調研。
調研中,他也總是發揮畫家的本行,為基層群眾送去溫暖,或為敬老公寓的老人們書寫“福”字和春聯,或贈送“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等書法作品給革命老區……
除此之外,何水法參加的很多慈善活動也都是以“書畫”為媒。印度洋海嘯、雅安地震、玉樹地震……特別是汶川地震發生時,何水法的父親正在重癥監護室里接受搶救,聽聞災情后他用了三天兩夜創作出3幅書畫作品義賣賑災。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和浙江省政協常委,何水法的擔當還體現在他對老人和孩子這兩個群體的關注上。
今年1月,何水法參加浙江省政協全會時,提出“二孩政策開放后,有關部門應更加關注幼兒教育,特別是0至3歲幼兒的培養與教育。”而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何水法將關注點放在了老年人身上,“廣場舞是一項有益的老年文娛活動,要保護廣場舞,對于噪聲擾民等問題,要合理規范,而不應該一禁了之。”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文化 何水法 花間豪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