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版權戰落幕盈利賽打響 網絡音樂平臺“造血”忙
付費音樂會員快速增長
隨著版權大戰硝煙散去,提升用戶體驗、挖掘粉絲價值,便成了網絡音樂廠商競逐的新領域。
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國網絡音樂用戶規模達5.03億,較去年底增加176萬,占網民總體的68.8%。其中手機網絡音樂用戶規模達到4.68億,較去年底增加5152萬,占手機網民的67.3%。得益于行業版權意識的形成與用戶付費意愿的提升,網絡音樂營收進入高速增長期。
此前,國家版權局版權管理司司長于慈珂表示,要在推動網絡音樂版權秩序基本好轉的條件下,探索并完善適合國情、良性發展的商業模式,只有各方一起努力共同推動音樂付費商業模式的產生,才能把網絡音樂產業這塊蛋糕做大、分好。
付費音樂究竟靠譜與否,業界對此看法不同。
日前,網易公布數據顯示,網易云音樂去年付費會員人數比2015年增長超過9倍,成為增長最快且最具增長空間的商業化變現方式之一。調查也發現,13.2%的“90后”愿意為數字音樂會員付費,是付費意愿最高群體,“80后”“70后”的比例分別占9.2%和5.8%。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并不樂觀。阿里音樂董事長宋柯認為,以付費用戶3000萬—5000萬規模算,60億元的收入版權方拿走一半,剩下30億元至少6家平臺分,每家就只有5億元。由于平臺運營成本較高,版權價格居高不下,再加上收費會員轉換率低,平臺忠誠度很有限,因此很難做到持續增長。
深挖用戶價值探索新途徑
目前來看,除了極個別的網絡音樂平臺外,大多數平臺仍未實現盈利。除了版權布局較晚外,盈利模式的匱乏是主因。隨著競爭升級,與外部企業合作、加強產業鏈合作、擴大渠道成為了平臺的發展方向。
有業內人士表示,網絡音樂平臺的盈利模式應包括會員收費、在線廣告、版權的分發、整合營銷等,面對巨大的音樂市場,只要不斷深挖用戶價值,盈利可以期許。
對此,各大網絡音樂平臺正紛紛實施各自的音樂產業生態戰略,利用用戶流量,建立互動模式,打造綜合性開放平臺,如演唱會舉辦、在線直播、音樂內容創作、演藝人才孵化、音樂教育、衍生品等方式,提供多元化產品和服務,積極探索音樂產業新的商業模式。
業內人士稱,無論是電子化產品還是實物產品,坐擁大量用戶和優質內容加上粉絲群體,只要通過平臺找到嫁接點,就有可能找到音樂服務真正變現的途徑和模式。
編輯:梁霄
關鍵詞:版權戰 盈利賽 網絡音樂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