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要論今日要論
等不是辦法 干才有希望
本報昆明3月19日電 (記者張帆、徐元鋒)巖頭村從前真窮:嫁進來的媳婦兒熬不住,偷偷跑了6個;村民賣頭豬,光雇工把豬抬出去,就得花去豬價的1/4。如今,致富之門豁然打開,外面的企業主動上門談合作。偌大反差,皆因一條一公里長的水泥路——村民小組長李華明帶著15戶人家干了12年,在懸崖峭壁上劈出4米寬的進村路,“實干”二字刻在了村頭。不僅是巖頭村,整個西疇縣,扶貧重扶志,喚起群眾自力更生的“洪荒之力”。
只有26萬多人的云南省西疇縣,地處滇黔桂石漠化核心區,石漠化率高達七成以上,一度被認為罹患“生態癌癥”。但在這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有一個出名的“不等式”:政府在農村投入10萬元,群眾跟著投工投勞、捐款湊錢,能干出二三十萬的事來!縣委大院的墻上,書寫著“西疇精神”——搬家不如搬石頭,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辦法,干才有希望。
雞街鄉肖家塘村的5公里硬化路,修得不比巖頭村輕松——4戶人家整整干了6年,為此家家幾乎“砸鍋賣鐵”。帶頭的小組長侯壽高今年38歲,他感嘆:“修路比修長城還難!”2015年通了路,去年肖家塘種下1000多棵核桃樹,村里4G信號也很強。侯壽高走出大山開了家餐館,還買了輛微型車,直接能開到院子里。從帶頭修路到帶頭致富,侯壽高家堂屋里掛起一副對聯——敢比愚公劈山修路建家園,勤勞一家歡天喜地迎新年。
截至目前,西疇縣完成農村自建路1361段1876公里,累計投資4.6億元,其中群眾自籌、投工投勞折資3.46億元。雖為滇東南邊境小縣,西疇每平方公里上的農村公路長度,卻是全省平均數的3倍。在縣里有關農村公路建設的“紅頭文件”上,“群眾主動”排在“黨政推動”前面。
有志氣修路,就不愁致富。李華明說,路通后,村民把地流轉給種三七的企業,養的豬也好賣了,2016年村里人均收入6000多元。
石漠化治理,西疇唱出政府投資、群眾出力的“合奏曲”。隆冬時節的“三光”片區,收了烤煙的“石頭梯田”一望無際,為了這片高產穩產的石埂田,片區群眾自籌及投勞折資7000多萬元?!叭狻北疽颉皹淇彻狻⑺凉狻⒐媚锱芄狻钡妹?,如今具備了發展產業的條件,土地流轉租金從每畝二三百漲到八九百元。
窮山惡水逼出了西疇人的自力更生精神,持之以恒的“西疇精神”美了山水、富了群眾:30年綠化了石漠化土地,20年來減少貧困人口20萬。2015年,西疇被評為云南10個“爭先進位縣”之一,縣域“三農工作”綜合評比排名全省第一。到今年末,縣里2萬多貧困人口將全部脫貧。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辦法 群眾 石漠 漠化 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