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解讀 解讀
“最郁悶校長”引發的家庭教育反思
吳海燕描述的現象,海南省海口市一小學校長表示他也見過:早餐店里,爺爺一口一口喂著三年級的學生吃早餐,對上課鈴聲置若罔聞。“我支持吳校長的做法,如果僅靠學校教育,家長卻放縱孩子,容易產生‘五加二等于零’的效果。”
2015年12月,全國婦聯發布的第二次全國家庭教育現狀調查結果顯示,父母過于關注孩子的學習,7成以上父母“陪孩子寫作業”;部分父母缺乏對孩子勞動、運動等能力的培養,父母認為孩子最差的是“家務勞動能力”。
“家庭教育缺失不僅導致自理能力差,也會對孩子性格塑造產生消極影響。”海口市濱海第九小學副校長吳少蘭說,有個別家長“護短”,孩子和同學發生沖突傷到對方,老師協調引導時孩子承認了錯誤,但第二天又否認了。家長則稱孩子是因年齡小害怕才承認的。家長逃避責任作出了錯誤示范,長此以往孩子容易形成不誠實、不愿擔當的性格。
莫讓家庭教育變了味,專家建議學校和家庭各司其職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說,在實踐中,家庭教育往往變成學校要求家長去關注孩子的成績、督促孩子完成作業,而忘記了家庭教育更應該是父母子女如何互相尊重、如何有效溝通,當孩子有不良習慣的時候,應該怎么樣去教育他。
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發布的《2016年中國親子教育現狀調查報告》稱,全國4萬多0到10歲兒童家庭隨機抽樣調查中,許多家長不能正確理解“愛”的真諦,不自覺地把成人的思維和意識當做“愛心”傳輸給孩子。
熊丙奇建議,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作應該各司其職。學校應該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知識教育,同時關注學生的道德、品質等,讓學生有健康的身心發展;家庭更應該注重生活教育,關注孩子做人做事。為了實現綜合發展,必須完善對學生的綜合評價機制。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說,我國家長的代勞教育觀念比較普遍。一方面,家長不給孩子自主決定的權利,所有的決定都幫孩子做;另一方面,不讓孩子承擔任何責任,認為只要學習好就可以了。“父母包辦一切,容易讓孩子養成被動型人格,不利于孩子的成長和未來發展。”他建議,父母在孩子小時候就要劃清彼此之間的責任承擔界限,孩子做錯了事情,家長不能幫著承擔。
吳少蘭表示,近年來,“家長學校”在指導家長如何開展家庭教育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更好地發揮作用需進一步增強師資力量。除了本校老師外,“家長學校”的教員也可來自家長和家庭教育專業組織,關鍵是要有家庭教育專業知識。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孩子 家長 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