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測土備耕、探需試種”合作社里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新華社沈陽3月11日電(汪偉、丁國彬)正值春耕備耕時節,遼寧省鐵嶺市鐵嶺縣新臺子鎮西三家子村村黨支部書記賈玉堯正忙著對接技術人員測土、規劃今年試種新品種的耕地面積?!爸挥猩弦幠?,才能談‘供給側’哩!”他說。
西三家子村有240戶852口人,耕地面積3560畝。2012年末,村里成立了萬鑫水稻種植合作社,以每畝地800元保底價格將全村3560畝土地全部流轉進入合作社,年底根據效益分紅。
“組建合作社最大的好處不僅在于解放了農村勞動力,讓農民外出打工創收,而且真正實現了深耕土地?!痹诤献魃缋锛嫒胃崩硎麻L的賈玉堯說,“中央提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只有在咱合作社里,大規模的經營才能實現。”
相對一家一戶的小農耕種模式,合作社成立后便與沈陽農業大學和遼寧省農科院確立了合作關系,請來專家為土地“量身定做”了一套“科技大餐”:從備耕開始,檢測土壤成分、選種、選化肥……每一個環節都有農業專家進行指導,平均單產增加100公斤左右。
不僅讓老百姓吃得飽,還要吃得好,合作社這幾年根據市場需求變化,不斷調整水稻種植結構。目前合作社共有十余個品種的水稻產品。去年合作社引進了黑龍江稻花香牌的高端水稻品種,合作社拿出近200畝耕地試種。
賈玉堯介紹,這個新品種對土質和種植要求都更高,不施用化肥,水稻的口感和外形都更好,已經達到了純綠色的標準。新品種水稻每畝地的產量要比普通水稻低50%,但每斤的售價要比普通水稻翻上三倍多,今年合作社準備將種植面積增加至500畝-800畝,同時還準備成立自己的品牌專賣超市,形成集土地托管、糧食生產和銷售為一體的市場化發展模式。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供給側 農村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