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衛計委發布早產兒保健規范
國家衛生計生委近日印發《早產兒保健工作規范》,明確了各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婦幼保健機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及其他醫療機構的職責,以及早產兒保健管理內容等。該《規范》要求,早產兒出生時應有具備早產兒復蘇能力的人員參與現場復蘇和評估。
據國家衛生計生委婦幼健康服務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早產兒是指胎齡小于37周出生的新生兒,是新生兒死亡發生的重點人群,也是易發生遠期健康問題的高危人群。我國早產兒發生率在7.0%左右,早產已成為我國嬰兒死亡的首位死因。此外,早產兒出生后,如果未及時采取有效的綜合干預,其生長發育和營養狀況等都將明顯落后于足月兒。早產兒腦癱、慢性肺部疾病、視覺和聽覺缺陷的比例也明顯高于足月兒。
早在2012年,世界衛生組織發布《早產兒全球報告》顯示,每年世界上有1500萬早產兒。其中,中國早產兒人數位居第二,高達117萬余,僅次于印度。該報告負責人、臨床醫學博士Joy Lawn稱,其實,僅僅需要一些及時而并不昂貴的治療,四分之三,也就是七成余的孩子都能活下來。
準媽媽在這三個階段,要格外留意,避免寶寶成為早產兒。
產前——宮頸失靈易早產
“早產至今仍有許多不明之處。”北大第一醫院婦產科主任廖秦平稱,臨床中最常見原因為胎膜早破,一般由陰道感染引起,孕婦妊娠后期可發現陰道分泌物增多,顏色異常或有異味等現象,應警惕并及時就診。子宮內口機能不全也會引起早產。子宮內口就像口袋的收口處,收口松弛了,里面裝的東西就會掉出來。流產、先天宮頸結構異常、子宮肌瘤等疾病都會增加早產風險。
闌尾炎、胃腸炎、便秘,甚至吃撐了、過度用力都可能引起早產。多胎、碰撞、孕晚期同房、前置胎盤、胎盤早剝、情緒激動也可引起早產。
產期——宮頸緊縮防早產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婦產科副主任醫師蔡云朗說,如果孕后出現宮頸機能不全,可以環扎術“縫住”宮頸,或藥物抑制子宮收縮,預防早產。日常要提防便秘、腹瀉、感染;還要適當活動,不持重,不持久站立或下蹲,不撞擊腹部,避免腹壓過重。情緒也不宜波動太大。
如果出現胎膜早破的現象,應及時就醫。懷孕中后期出現每5分鐘一次的肚子陣痛,也須及時就醫,避免早產。
產后——護理保溫防感染
早產兒護理,室溫應保持在24℃左右,維持體溫在36~37℃。寶寶的衣服要柔軟、輕便易穿,不能用別針和鈕扣等硬物。有吮吸能力的可以直接喂母乳。母乳不足,也可用奶瓶喂養半脫脂奶。因為早產兒對糖的消化吸收最好,蛋白質其次,脂肪最差。奶瓶要選小號,奶頭軟,開孔2~3個,倒置奶液恰能滴出為度。
室內應保持空氣新鮮,預防感染。初生后應側向右睡,平時經常調換臥位,幫助肺部循環。
編輯:趙彥
關鍵詞:衛計委 早產兒 保健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