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7全國兩會專題報道>本網原創 本網原創
委員為防控金融風險、推動監管改革建言獻策
金融風險如何防、怎樣控?
——多位委員為防控金融風險、推動監管改革建言獻策
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8日電(記者 崔呂萍)
李克強總理所作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金融機構既要突出主業、下沉重心,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防止脫實向虛。也要高度警惕不良資產、債券違約、影子銀行、互聯網金融等累積風險。而作為金融監管者,在當前更應推進監管體系改革,有序化解處置突出風險點,整頓規范金融秩序,筑牢金融風險“防火墻”。中國金融業面臨這樣的風險形勢?監管者的創新監管邏輯會是怎樣的?以互聯網金融業為代表的新金融業態應如何管好?圍繞這些話題,多位全國政協委員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風險總體可控,局部問題值得關注
全國政協委員、工商銀行原行長、銀監會特邀顧問楊凱生表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把防范金融風險放在更為重要的位置上,對于這一提法要全面理解:“我認為這一提法是有的放矢的,是決策層審時度勢之后提出的工作方針。縱觀近幾年我國經濟、金融運行情況,與前些年相比確實出現了一些新情況,也面臨新問題?!?/p>
在楊凱生看來,過去談金融風險,業界慣于評價其貸款風險。現在,伴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和金融改革的深入,跨市場、跨行業、跨監管的金融產品、多元化的金融機構以及投資者參與金融活動的方式都越來越多。在這種情況下,一些新的風險點就會不斷出現,有些風險會集聚,這些問題應引起注意。
“當然,目前中國所面臨的金融風險總體可控。數據顯示,銀行業金融機構去年末不良貸款率1.91%,較上年末下降了0.02個百分點,這也是幾年來首次出現下降態勢,說明整體趨穩。與此同時,我國商業銀行業整體的撥備水平、資本充足率水平符合巴塞爾協議的要求,與國際同行業相比也是偏高的。因此我認為,中國銀行業抵御、消化風險的能力還是強的。”楊凱生這樣表示。
金融監管改革亟待“頂層設計”
金融機構業務涉及百姓利益,因此一直以來都接受著嚴格的監管。從上世紀90年代后期至今,我國金融監管機構逐步形成了“一行三會”架構,即中國人民銀行指定貨幣政策,中國銀監會、中國保監會、中國證監會分別監管相關機構、市場和產品。
伴隨著機構之間產品業務的邊界越來越模糊、混業經營的局面已經形成的現實情況,分業監管模式是否需要改進,成為業界人士熱議的話題之一。
在全國政協委員、銀監會原副主席蔡鄂生看來,各類金融機構產品上有交叉,已經超越了分業監管的界限,因此要加快建立監管協調機制:“事情變化太快,老盯著風險爆發點還不夠,還要探索其內在根源。”
對此,楊凱生建議,下一步金融監管部門應按照政策要求,加快建立協商統籌監管的機制。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全國政協委員、中銀香港原副董事長兼總裁和廣北分享了在香港金融機構工作積累的一些經驗。
“香港的管理機構主要有經管局、證監會、保監局,這三家機構在監管間有大量協調,也稱為協調監管。雖然沒有統一的監管要求,但在協調的過程中,大家對業務交叉帶來的風險可以形成統一的認識,“也就是說,雖然機構監管不交叉,但是業務監管有交叉,繼而可以形成緊密監管網。”
和廣北由此建議,在現在分業監管的背景下,內地監管部門可以考慮不同的監管機構之間,進行對產品的交叉監管和協調,使得在風險發生的時候能及早發現。
監管互聯網金融不應“一刀切”
由于P2P網貸與網上金融詐騙案件頻發,去年多部委聯合對互聯網金融行業展開專項整治工作,也陸續出臺相關規范發展的指導意見,這些意見中不乏一些被稱之為“史上最嚴監管條例”的內容。“對此,我們期待,監管者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能夠根據其業務的不同特點,區別對待。”談及此話題,全國政協委員、中央財經大學教授賀強建議,對于已經發展至一定規模并切實服務實體企業和百姓日常生活的第三方支付行業,可采取適度監管,防止“一刀切”。
賀強介紹,2010年至今,我國第三方支付行業已在全球取得領先地位:“第三方機構艾瑞咨詢數據顯示,去年中國第三方支付機構完成移動支付交易金額達38萬億元人民幣,這一規模約為美國的50倍 。
在此背景下,賀強表示,當前一些針對第三方支付的監管政策正在收緊。由此他建議,加強科學監管一定要保障“管而不死、活而不亂”。要遵循國際慣例和原有監管要求,允許支付機構在合規情況下享受利息,確保整個行業穩定發展的前提下,以市場化方式推動其向消費者和小微商戶持續提供普惠便捷的支付服務;同時,對第三方支付行業加大差異化監管,目前,全國持牌的第三方支付機構超過260家,存在臨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的局面,如微信支付、支付寶等機構已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也對社會產生貢獻,應加以鼓勵和支持,但是也有不少支付機構在風險控制和消費者保護方面較為薄弱,容易成為行業風險洼地,因此,建議對不同情況的第三方支付機構在監管上應當區別對待?!?/p>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監管 金融 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