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李白為什么不給杜甫回詩? 學者:李白成名比杜甫早
此外,蒙曼還指出,性格上的差異也在詩人交往中有所影響。
“李白是一個飄飄欲仙的人。他看到自己的多,看到人間的少,當然看到朋友也會少一點。他一直在自我表達,像‘我是多么偉大’、‘別人應該怎么重視我’、‘他不重視我他怎么不對’,另外就看神仙過什么日子,要跟神仙一起遨游世界。而杜甫更關注人間現實,兩人有某種精神上的鴻溝在。”她說。
和李杜的狀況不同,白居易和元稹就是那種年齡相仿、性格相近詩人的典范。“元稹和白居易兩人唱和不斷。元稹有詩就寫‘遠信入門先有淚,妻驚女哭問如何。尋常不省曾如此,應是江州司馬書’。意思是信一來,元稹還沒看信眼淚就先下來了,把家人嚇壞了;后來覺得不會是什么大事,一定是得到白居易的信了,只有他的信才能引起元稹如此激動。”
當然,影響詩人之間友情的不會只受年齡、性格這兩個因素影響。蒙曼說:“像王維和孟浩然,雖然他們是同時代的人,彼此間沒有那么大的身份差異,甚至王維年齡更小一點。但是因為王維的官更高,所以孟浩然對他是有所倚仗的。”
而王維卻有大量贈與裴迪的詩作。王維為什么會給裴迪寫詩?蒙曼認為,就是“因為他們倆住得近”。“他們倆一塊隱居。每天就是一塊喝酒聊天,當然詩人喝酒聊天,說的都是詩,你給我寫一首,我也給你寫一首。孟浩然離得遠,就不一定要特意回復了。”
除此之外,還可能有一些客觀因素導致今天我們認為李白未給杜甫回詩。于賡哲告訴記者,現在沒有證據表明,杜甫所有的詩都已經寄到了李白那里。
“古代平民之間互相通信是很困難的,這除非有大家共同認識的人來捎信,或者有商人愿意幫你帶信。唐代并沒有完善的民間郵寄系統,所以寫的詩往往可能是自己欣賞,或者可能給旁邊人看一看,不見得真正能到達對方的手中。”他說。
于賡哲還指出,今天大家看到的也只是流傳至今的詩作。“李白與杜甫的詩作都有很多沒有流傳下來,在沒有流傳下來的這些詩當中是否有兩人的往來詩作還不知道。”(記者 宋宇晟)
編輯:梁霄
關鍵詞:李白 杜甫 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