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7全國兩會專題報道>本網原創 本網原創
全國人大代表葛紅林立足“信心”建言發展
“我們要不忘發展實體經濟的初心”
——全國人大代表葛紅林立足“信心”建言發展
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7日電(記者 王卓)“我看好今年我國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乃至速度,一定會超過去年,除非出現不可抗拒的突發事件。”在十二屆人大四川代表團全團會議上,全國人大代表葛紅林語調懇切,表達了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信心。
信心何來?“過去一年,政府工作全面落實了新發展理念,堅持了黨中央確定的工作總基調,加快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活了社會發展的動力,增添了經濟發展動能,提升了人民群眾的幸福感,交出了一份相當不錯的成績單。”葛紅林回顧了去年經濟形勢下,我國在“不容易”中取得的矚目成就。
因為有在地方工作13年的經歷,葛紅林深知地方政府工作對地方發展的意義,“過去一年,各級政府的作風轉變有成效,中鋁公司的礦山、工廠和工程項目遍布于在全國各個省市自治區,兩年來,我接觸到不少地方干部,明顯感到2016年的政府部門的工作狀態比2015年好多了,特別是去年底許多地方換屆和領導班子調整,更是涌現出許多想干、肯干、能干的干部。”
過去一年不錯的成績單,顯著的作風轉變,給了葛紅林信心判斷的底氣。而在參與實體經濟發展中的實踐和觀察,也讓葛紅林有了不少想法和建議。
“首先是議強化中觀經濟掌控,讓產業政策更精準。”葛紅林所說的中觀經濟,是相對宏觀和微觀經濟之外的一種經濟現象,比如區域(城市)經濟、部門經濟、行業經濟等,是國民經濟活動在某一特定地域或部門行業的展開,構成國民經濟的重要的子系統。
葛紅林認為,“既要講宏觀、微觀,也要講中觀,即使中央層面的宏觀政策是正確的,微觀層面的企業運營是服從的,如果中觀層面的區域、產業、部門調控是缺失的,效果會大打折扣,甚至無效。比如,三降一去一補,仍然需要更加精準的可操作性政策。”
當下大家都在談“實體經濟”,葛紅林卻認為,先要厘清,我們要發展振興的是哪一部分實體經濟。
目前關于實體經濟的范圍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實體經濟是指人通過思想使用工具在地球上創造的經濟,包括物質的、精神的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流通等經濟活動。包括農業、工業、交通通信業等物質生產和服務部門,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識等精神產品的生產和服務部門。另一種觀點認為,實體經濟就是指那些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部門或行業,最典型的有機械制造、紡織加工、建筑安裝等。
“前者范圍太寬泛,似乎95%的經濟都屬于實體經濟,后者范圍太傳統,而且給人印象是屬于要去產能的經濟。”葛紅林說,我們要不忘發展實體經濟的初心,就是突出發展現代制造業,突出它在實體經濟的基礎性地位,所謂“脫實向虛”,其實是脫制造業。
發展好現代制造業,大宗商品價格也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大宗商品供應是最大的供給側,價格的大跌大漲,不僅有害于原材料供應商,更有害于現代制造業發展,從中漁利的只是投機者。”葛紅林提出,要“管控當前謀劃長遠”,提高大宗商品價格的話語權。除了在國內加強管控外,比如鐵礦石,就要加快我國在海外鐵礦石基地建設,用實力來平抑價格。
制造業的發展離不開友好的配套環境、能源條件,所以,“電”也是葛紅林關注的重點,“現在的電網有點亂,有微網,孤網、區域網和大網,上網費也是參差不齊,導致不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電價不一。有水電的欠發達地區反而綜合電價高,因為上網費高。”葛紅林建議加快改革,盡快實現全國上網一個價,電網公司要帶好隊伍,抓好服務,安全保障。
“最后,建議在全國開展新發展理念的學習教育,讓五大理念深入人心,更加全面科學地推進‘五位一體’建設。”在葛紅林看來,長遠發展的信心,更來自一致的理念與協同的步伐。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實體經濟 經濟 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