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金融創新助力精準扶貧顯實效
新華社北京3月3日電題:金融創新助力精準扶貧顯實效
新華社記者李延霞
脫貧攻堅的關鍵階段,金融扶貧正在走向縱深和精準。銀行業金融機構一方面針對貧困地區特點創新產品與服務,一方面加強與地方政府和其他部門的合作,多方合力讓金融扶貧見實效、可持續。
河北省阜平縣是燕山—太行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食用菌是當地農戶脫貧致富的主要產業。阜平縣天生橋鎮南栗園鋪村村民孫海軍告訴記者,自己承包了兩個食用菌種植大棚,一年收入有6萬多元,承包大棚的資金得益于農行河北分行推出的“脫貧貸”。
“脫貧貸執行基準利率不上浮,隨借隨還,年齡從60歲放寬到65周歲,貸款環節減少,從原來的三張表簡化為一張表,實現了利率、流程、年齡的三方面突破。”農行阜平縣支行行長劉善龍說。
據了解,為了做到信貸投放的精準有效,農行阜平縣支行主動對接扶貧部門,梳理貧困戶建檔立卡清單,從貧困原因、貧困類型等方面鎖定重點幫扶目標,并針對每戶特點制定差異化策略。
其實,在全國各地,為貧困地區和貧困戶量身打造的“接地氣”的金融服務層出不窮。最長期限可達十年的“油茶貸”解決了支農貸款期限短、不符合農業生產周期的問題。土地流轉貸、活禽抵押貸等更是盤活了農村沉睡的資源。
貧困地區要真正脫貧,需要有產業支撐,而要帶動一方產業發展,僅靠組織化程度低的農戶“單打獨斗”很難實現。發揮龍頭企業的帶頭作用,捆綁幫扶貧困戶,成為不少地方的有益探索。
劉景堂是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右前旗永進村的養殖能人,2013年他成立了科右前旗俊偉養殖專業合作社,肉羊銷售供不應求,但由于自身擔保資源不足,擴大養殖規模的計劃一直沒有實現。
為此,農行科右前旗支行與當地扶貧辦創新開發出“大戶帶小戶”的貸款模式:把當地缺乏經營能力的13名特困戶編入劉景堂的合作社,每戶可獲得5萬元貸款,貸款由劉景堂個人提供全額擔保,貸款統一交由合作社使用管理,特困戶按貸款額度的20%分紅。
農行內蒙古興安分行三農部總經理湯曉麗表示,“景堂模式”使當地貧困戶有了穩定收入來源,“大戶帶小戶,富戶帶窮戶”達到了互利雙贏的效果。
在河北阜平,農行根據企業帶動貧困戶脫貧的數量執行差異化利率。山東省蒙陰縣對帶動貧困戶發展的果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等給予一定的貸款貼息或產業資金扶持。
貧困地區產業基礎薄弱、信用環境不完善,經營風險高、服務成本高,要調動金融機構扶貧的積極性,建立金融風險分擔機制是關鍵。
為幫助農民規避風險,同時打消商業銀行放貸的顧慮,河北阜平推出成本價格損失保險,保護當地特色農業產業肉牛、肉羊、核桃、大棗因市場價格波動造成的成本損失。湖南麻陽縣建立1000萬元的風險補償基金,每年按貸款實際投放量及時追加金額,著力解決好銀行“敢放”這一核心問題。
專家認為,金融扶貧如果不能有效防范信貸風險,就很難做到可持續發展,應進一步完善貸款貼息與風險分擔機制,對扶貧服務的主辦銀行予以制度傾斜。
銀監會表示,將著力提升金融精準扶貧效率,完善扶貧貸款的擔保、風險分散和補償政策,更精準滿足建檔立卡貧困戶生產、創業、就業、搬遷安置等各類貸款需求。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金融 創新 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