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洋鐵犁”走紅是一堂供給側改革課
近期,東北黑土地上的一件“奇事”引起了記者的關注。在秸稈還田整理土地的過程中,價格便宜的國產鐵犁被很多農民朋友棄置一旁,而價格貴了10多倍的進口“洋鐵犁”卻備受青睞,甚至在有的地方,“你就免費(用國產犁)給翻(地),老百姓都不讓”。(2月22日新華每日電訊)
“奇事”的背后,老百姓心里自有一筆賬。
雖然從外形、構造、設計、功能等方面,進口犁和國產犁并沒有明顯區別,但是我國一些犁具企業在產品研發時慣于模仿和抄襲,雖能學得了外觀,但卻抄不到精髓。看似沒有明顯區別,但部分國產犁進了大田地就露出了原形——“翻扣效果、深度、效率、使用壽命等方面,樣樣差了點”。就是“這么點”差距,有的進口犁“用了兩年,連個螺絲都沒換過”,有的國產犁“不但被打過多個補丁,就連犁的主梁都曾斷過,后來重新焊接加固”。于是乎,“洋鐵犁”就是能在黑土地里沖鋒陷陣,“國產犁”卻遭遇水土不服,不得不遺棄在墻根等犄角旮旯風吹雨淋。
都知道東北秋天冷得早,留給農民整地備耕的時間短,關鍵時刻掉鏈子,耽誤農時誰能受得了。
更難能可貴的是,由于“洋鐵犁”翻得深翻得透,能完全把秸稈翻扣在土里漚成肥,從而“順道”解決了農民亂焚燒秸稈的老大難問題。
如此看來,高價“洋鐵犁”走紅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業內人士指出,在原料采用、工藝水平、科技創新、歷史傳承等很多方面,國產犁與進口犁相比都存在很大差距。這種差距,不僅體現在發展程度、技術水平上,有時還是一種發展理念的差距。國內一些小型農機企業缺乏現代農業發展的長遠眼光,盲目跟風模仿,無序低價競爭,開發的產品看似價格優勢很大,但質量太水,在市場上生生干不過價格昂貴的進口貨;與此同時,一些國內大型農機企業的產品大都以動力機械為主,很少注意犁具等“小玩意”,戰略思維上也沒有跟上現代農業發展的市場要求。于是乎,在翻轉犁市場,“國犁”退“洋犁”進的現象比比皆是,記者調查發現,在一些土地規模化經營程度較高的地區,“進口犁”已開始唱“主角”。
作為一個用犁大國,農民棄“國犁”而追捧“洋犁”,跟國人千里迢迢跑到日本搶購馬桶蓋一樣令人尷尬,而這也正是很多國貨需要加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縮影。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主題,正是抓住了牛鼻子,也是生產企業、科研機構、農業部門力爭上游的難得機遇。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現代化并不神秘,“現代化”隱藏在每項農業技術、每臺農機、每件農具、每粒種子、每個農產品中;而這些具體而微的短板,就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著力點。將每件農具、每把“鐵犁”造牢造靚,農民都喜歡用了;將每個農產品、每瓶“牛奶”做精做好,國民都搶著買了,我們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成功了,我們的農業也就實現現代化了。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洋鐵犁 改革 走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