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解讀 解讀
構建老人照護制度:家庭盡責 政府主導 社會參與
而長期照護床位不足、養老機構前置審批不合理也成為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養老服務業的瓶頸。
《通知》提出,要盡快破除養老服務業發展瓶頸,激發市場活力和民間資本潛力,促進社會力量逐步成為發展養老服務業的主體,培育和打造一批品牌化、連鎖化、規模化的養老服務企業和社會組織。此舉被指為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業打開了新的窗口。
依據《通知》的相關規定,未來政府對養老服務企業和社會組織將有“放”有“管”。“放”,是簡化行政審批、不動產登記等事項的手續;“管”,是對養老機構行政違法案件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辦理,對養老服務企業做出的行政處罰信息,依法予以公示,并建立社會評估機制。
而根據國務院《關于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提升養老服務質量》要求,2020年,長期護理型床位占比要達到30%以上,并鼓勵發展社區養老院以滿足失能失智老年人就近照護需求。
養老服務隊伍和設施的缺口背后,是資金的不足。據民政部全國養老服務業專家委員會委員、湖南普親老齡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唐文湘介紹,目前我國老年人平均可支配的養老金普遍在1800-2000元之間,而失能失智老人照護的成本為3500元左右。這之間有1500-1700元的差額。
破養老資金瓶頸 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進行中
為探索建立以社會互助共濟方式籌集資金,為失能失智老人的基本生活照料和與基本生活密切相關的醫療護理提供資金或服務保障的社會保險制度,人社部去年發布《關于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上海、廣州、青島等15個城市被納入首批試點城市。
多地已展開試點。2016年7月,北京海淀區出臺了“居家養老失能護理互助保險”的地方性辦法,其中關于失能服務標準,就圍繞著“吃飯、穿衣、睡覺、如廁”4項內容,由專業第三方機構將老人的失能程度做了四種等級的劃分,相應享受900到1900元不等的服務。
上海市宣布從2017年1月起在徐匯、普陀、金山三個區先行開展試點,60周歲及以上的享受職工養老保險退休人員或居民養老保險人員,可自愿申請老年照護統一需求評估。經評估護理需求等級為二至六級的,可以由定點護理服務機構為提供相應護理服務,并按規定報銷護理費用。先行試點期間,個人和單位暫不繳費,所需資金由醫保結余資金劃轉;全市試點后,長期護理保險將按照社會保險制度的基本原則,按規定進行籌資。
北京和上海的試點辦法中,均提到了老人失能程度或者是護理需求的評估。“有些老人能夠自己下床走動,有些老人可能失去了自由活動的能力,需要24小時的照護,那么就得分等級。”中國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靈建議,盡快實現失能等級鑒定和護理服務等級評定標準的全國統一。
“長期護理保險主要面向失能、半失能老人,但這些老人的具體情況是多樣的,需要的照護程度也不一樣。”中國人民大學組織部部長、老年學研究所所長杜鵬認為,要把保險落到實處,還需要對保險進行細分,開展有針對性的服務和支持項目。
此外,唐文湘指出,目前的試點都是考慮從財政、醫保里面拿錢出來,然后個人繳費一部分,來構成一個新的保險,這樣的做法可能會導致過度醫療,加劇醫療資源緊張度,透支醫保資金的可能,建議在試點方向上從以基本的生活照護為基礎輔助一些必要的醫療護理的角度考慮,進一步多樣化,多元化。
從日本、德國等國的經驗來看,長期護理保險作為一項獨立的社會保險存在,一般會建立政府、用人單位和個人共同承擔的繳費機制。例如老齡化程度已達26%的日本,長期護理保險資金由政府和個人各承擔一半。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養老 照護 老人 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