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辛向陽:煥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力
在當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所以能夠發揮出巨大作用,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黨在不斷賦予這些文化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真理性,使之回應時代問題,承載新的內涵,煥發生機活力。
毛澤東同志在這方面做出了光輝典范。早在1941年5月19日,他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對“實事求是”進行了馬克思主義的新解析。他從辯證唯物主義的高度,賦予了“實事求是”新的含義,使它成為我們黨思想路線的簡明概括。他明確指出:“‘實事’就是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經過這樣的解釋和改造,實事求是成了我們黨寶貴的精神財富和優良傳統。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就把“實事求是”作為黨的政治生活六大基本規范之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堅持實事求是,就要堅持為了人民利益堅持真理、修正錯誤。要有光明磊落、無私無畏、以事實為依據、敢于說出事實真相的勇氣和正氣,及時發現、解決存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使我們的思想和行動更加符合客觀規律、符合時代要求、符合人民愿望,從而不斷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向前發展。
再比如,小康最早源自《詩經》的“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大意是百姓倘若也能有勞有休,就可以算是小康水平。我們黨不僅賦予了“小康”以馬克思主義的新闡釋,還將這樣一個理想作為我們到2020年的奮斗目標。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同志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就談到:“我們要實現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內容。這樣一個社會承載著幾千年來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更承載著我們黨對中華民族的莊重承諾。全面建成的小康社會是不斷推動生產力解放和發展的社會,能夠使人民有更高水平的獲得感;是創新發展的社會,能夠在理論、文化、科技、制度等多方面進行創新;是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的良性社會,通過多層面、多領域、多方位的互動為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強大動力;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的健康社會,人民的滿足感、幸福感將得到大幅提升;是初步解決人與自然矛盾的美麗社會,能夠為廣大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
在新的歷史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同樣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內涵。他借鑒“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等中國傳統“和”文化,提出了構建“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理念,以求在世界范圍內推動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2014年3月27日,他在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時就指出,中國人早就懂得了“和而不同”的道理。生活在2500年前的中國史學家左丘明在《左傳》中記錄了齊國上大夫晏子關于“和”的一段話:“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聲亦如味,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以相成也。”“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壹,誰能聽之?”和為貴、和而不同、協和萬邦等理念在中國代代相傳,和平的基因深植于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這些理念也表明我們始終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決心和信心。一方面,我們提出要堅持各國共商、共建、共享,以平等、互利為原則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一帶一路”將建設成為綠色絲綢之路、健康絲綢之路、智力絲綢之路、和平絲綢之路,不僅造福中國人民,更造福沿線各國人民。另一方面,我們將不斷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我們強調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符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客觀理性看待別國發展壯大和政策理念,努力求同存異、聚同化異。同時,摒棄零和游戲、你輸我贏的舊思維,樹立雙贏、共贏的新理念,在追求自身利益時兼顧他方利益,在尋求自身發展時促進共同發展。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 辛向陽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辛向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