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推薦 推薦
最高法:非法經營罪 適用應謹慎
最高法認定本案“不具有刑事處罰必要性”
2016年12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就此案作出了再審決定書,指令巴彥淖爾市中級人民法院對本案進行再審。
最高法認為,刑法第225條關于非法經營罪的規定中,第四項“其他嚴重擾亂市場秩序的非法經營行為”是在前三項規定明確列舉的三類非法經營行為具體情形的基礎上,規定的一個兜底性條款,在司法實踐中適用該項規定應當特別慎重,相關行為需有法律、司法解釋的明確規定,且要具備與前三項規定行為相當的社會危害性和刑事處罰必要性,嚴格避免將一般的行政違法行為當作刑事犯罪來處理。
同時,最高法還認為,就本案而言,王力軍從糧農處收購玉米賣予糧庫,沒有嚴重擾亂市場秩序,且不具有與刑法第225條規定的非法經營罪前三項行為相當的社會危害性,不具有刑事處罰的必要性。
2017年2月17日,巴彥淖爾中院再審改判王力軍無罪。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王敬波認為,原判決顯示,法律制度、審批制度改革和市場的發展相比是滯后的,而糧食收購市場先行一步,在相當程度上已經放開了,但審批制度沒有相應的變化,與之相配套的法律制度也沒有發生變化,于是該案判決引發廣泛關注。
再審宣判無罪,王力軍和辯護人當庭表示,下一步將按照程序申請國家賠償。同時,與案件相關的法官是否會被追責,也成為很多人心中的疑問。
對此,有法律專家認為,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中的明確規定,如案件符合“對法律、法規、規章、司法解釋具體條文的理解和認識不一致,在專業認知范圍內能夠予以合理說明的”“法律修訂或者政策調整的”等情形,導致案件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起再審后被改判的,不得作為錯案進行責任追究。2016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保護司法人員依法履行法定職責規定》中也明確提出,法官、檢察官非因故意違反法律、法規或者有重大過失導致錯案并造成嚴重后果的,不承擔錯案責任。審理王力軍案的法官是否被追責,要嚴格按照有關法律和規定來認定。
審批制度變更,農民無證收糧違法已成歷史
幾年前,農民糧食經紀人因推動糧食購銷流通,解決農民賣糧難,受到農民歡迎。
來自河北的玉米經紀人李成成,在巴彥淖爾收購玉米已經4年了,他說:“這幾年我身邊大部分糧食經紀人都沒有相關證件,我們收購糧食也是老百姓自愿的,他們知道我們的收購價,糧庫和深加工廠這邊的價格也都是公開的,但是老百姓自己算了一筆賬后,還是覺得讓我們收購更方便實惠。”臨河區本地的糧食經紀人王玉基也說:“大部分農民家距離糧庫、深加工廠都很遠,他們也沒有脫粒機,我們就開著車把機器運到農戶家中,當場脫粒當場運走,農民們都愿意聯系我們。”
“對于淀粉廠來說,糧食經紀人起到了銜接作用,像我們淀粉廠一天需要玉米1500噸左右,如果只靠農民提供,很難滿足需求。在當地玉米不夠的情況下,就需要經紀人從外地運輸,而這些都是本地農民無法辦到的。”巴彥淖爾市巴山淀粉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魏建軍說。
據史永景介紹,2016年,我國取消了玉米臨儲政策。2016年11月,國家糧食局公布了修改后的《糧食收購資格審核管理辦法》,明確規定,農民、糧食經紀人、農貿市場糧食交易者等從事糧食收購活動,無需辦理糧食收購資格。監管權也交由糧食部門,監管糧食收購中的坑農害農、克扣水分、故意壓價等行為。
王力軍非法經營案已塵埃落定,在該案原審判決生效到再審判決改判生效期間,我國農民等個人主體無證收糧構成違法,實際上已走入歷史。
“法庭宣判我無罪,以后我還會繼續收購玉米。”王力軍說。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王力 糧食 收購 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