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治“費”須動真格見實效
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進一步清理和規范涉企收費,持續為實體經濟減負。此舉體現了國家對企業收費負擔較重問題的高度重視。當前,要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和深化改革,進一步抓好治“費”工作至關重要,而且必須動真格、見實效,提升清理收費給企業帶來的獲得感。
減輕企業負擔、激發市場活力,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簡政放權的一項重要內容。近年來中央大力推進減稅降費,一系列措施取得明顯成效。比如,營改增在去年實現了減稅5000億元的效果;近年來中央層面統一取消、停征、減免涉企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業性收費496項,地方取消收費600項以上。
然而,不少企業仍感負擔較重,矛盾尤其體現在收費問題上。正如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目前收費名目較多、亂收費等問題依然突出,給企業加重負擔。
治“費”難度為何如此之大?主要還是利益使然。一些部門或者地方設置的不合理收費項目,在國家清理規范涉企收費中還舍不得“割”掉;一些“紅頂中介”利用政府影響違規收費牟利,等等。
過重的負擔,無疑會扼殺企業競爭力和市場活力,經濟發展也會受到嚴重影響。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企業對各種負擔的感受更加敏感,更需要減少各種制度性交易成本。同時,收費負擔如果不能有效下降,還有可能削弱減稅帶來的改革紅利。
企業的感受說明了清理收費成效離市場要求還有差距,各部門和地區應以更大的決心進一步清理和降低涉企收費。違規設立的收費項目應堅決予以取消,自不必贅言。需要注意的是,不合理的收費項目往往具有通過合規程序審批設立的“外衣”,這就需要相關部門和地區從改革大局出發,破除局部利益藩籬,進行全面梳理、甄別,進而取消。
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制度是治“費”的根本保障。各項收費的設立和收取應法治化、制度化。要建立起規范收費的長效機制,所有收費必須依法依規,確保國家各項普遍性降費政策落地生根,嚴禁隨意設立收費項目、亂收費,減少、規范收費自由裁量權。同時,要通過制度防止亂收費現象在治理后重新反彈。
還需強調的是,收費管理制度應做到科學規范、公開透明。應建立收費目錄清單,通過多種渠道向社會公開,清單之外的收費項目不得收取。同時,要建立暢通高效的舉報、投訴處理機制,及時糾正違法違規收費行為,并對相關責任人進行追責。各種費的征收和使用情況也應詳細公布,主動接受社會監督。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在減稅、降費、降低要素成本上加大工作力度。只有打好治“費”這場攻堅戰,才能為企業發展創造寬松、公平的環境,為市場增添活力,更好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才 道)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收費 企業 動真格 實效 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