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秀·風采秀·風采
彝繡傳承人李如秀:風光繡進衣服 指尖傳承藝術
“賽裝賽到日頭落,跳腳跳到月當空。”不同于“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的含蓄,熱情似火的彝族同胞們元宵節上演了狂歡盛會。
李如秀在賽裝節活動現場展示自己多年收藏的彝繡。李發興攝
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縣一個名叫直苴的偏僻小山村,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村民們都會組織盛大的“賽裝節”。賽裝,顧名思義,就是秀出自己服裝,人們盡情歌舞、賽裝比美、跳腳狂歡、通宵達旦……這一習俗至今已傳承了1351年,從未間斷,被譽為中國乃至世界最古老的“鄉村T臺秀”。
2月11日上午,記者驅車從永仁出發,輾轉近3個小時,才來到了號稱“賽裝之源”的直苴村,沿途碰上不少身著盛裝的彝族老少們也在步行前往目的地。“賽裝是當地的盛會,附近的村民很早就會開始準備自己比賽的服裝,就是為了今天一展才藝和風姿。”當地人告訴我們,“不管是八十歲的老人,還是情竇初開的少女,都會穿上自己親手縫制的衣服聚到這里。”
“這是一個愛美、選美、比美的日子。”賽裝現場,有一個特別的“賽裝者”,她要賽的不僅是自己身上的服裝,還有她收藏的上千件彝繡,有的彝繡上的花樣甚至已有上百年歷史,這個人就是彝族婦女李如秀。
她已經數不清這是第幾次參加賽裝節了,從唱跳賽裝到組織、籌備,這一次,李如秀雖未站到賽裝節的舞臺上,但她并沒有歇下,在舞臺旁的山頂上搭起了一個簡易的展覽長廊。遠處歌舞不停,李如秀身著彝族盛裝,靜靜地站在山頭,在她身后一排排全是她收藏的各式花樣的彝繡。不時有游人走近詢問價格,“這些只是展示用的,不賣的,我可以給你介紹下這些彝繡的特色。”李如秀笑得有些靦腆。
“我們彝族人愛美,身上的衣服都是自己繡制而成。”從小在直苴長大,目睹家里人紡麻織布、繡花裁衣,李如秀深受影響,“小的時候在火塘邊聽父親吹奏蘆笙、響篾,聽母親唱山歌小調,看刺繡,我7歲時就跟著母親紡麻織布,開始為自己繡制簡單的圍腰,再到為自己繡制衣服。”
風雨雷電、日月星辰、花鳥走獸、山川木石皆是彝族姑娘們刺繡的靈感所在,五彩繽紛的衣服、帽子、圍腰、鞋都是奇思妙想的杰作。“我們的衣服全靠手工挑花和刺繡,看上去花花綠綠的好像都相同,但每一個花紋只要你仔細看,都有區別。花紋都取材于自然生活中的物件,每一個彝族姑娘都是一個服裝設計師。”李如秀說。
“彝族刺繡是很寶貴的,丟了任何一件,樣式都是不可重復的。”對彝繡的喜愛、與彝繡的不解淵源,讓李如秀開啟了收藏之路。多年前,機緣巧合之下,她發現了一條傳了12代人的褲子,“花樣特別精美,如果我不收藏下來,就再也找不回來了。”李如秀說,到現在為止,她已經收藏有4000多件,“家里的房間掛的到處都是,一有機會,我就把它們拿出來展覽。”
收藏之路對于李如秀來說是艱難的,沒有場地,沒有資金來源,李如秀幾乎傾其所有。“有幾年彝繡好像要失傳似的,繡花的人很少,繡出的東西又賣不出去,我看到一件,就收購一件。”李如秀說,“我收藏的目的是讓年輕人多看一看、學一學,很多傳統的花樣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傳統的東西不能丟了。”
為了推廣彝繡,李如秀有幾年費盡心思地組織、編排賽裝節,力爭把賽裝節的影響擴大。2006年,為了創新民間賽裝隊的表演形式,李如秀編排了老倌隊、老奶隊、少婦隊、兒童隊、少年隊、青年男女隊、獵人隊,讓這些舞隊上臺一展服裝。“這七支隊伍一直沿襲至今,為了讓賽裝節更好看,我還特地加上了勞動裝,把背柴、犁田耕地等都搬到舞臺上。”李如秀說。
可愛的孩子們舞步稚氣,高齡的老奶奶們步履略微有些蹣跚,但五彩線繡制的服飾,美麗的雞冠帽和繡花鞋,一針一線映襯出彝族婦女的心靈手巧與聰明才智。下午的陽光正好,李如秀遠遠地望向山下的舞臺,充滿自豪,又有些期待,“將彝繡推向全國,甚至推向世界,是我和很多熱愛彝繡的人的共同愿望,而我現在最希望的就是建一座彝繡博物館,將我的這些藏品展覽出來。”李如秀說。
如今,隨著賽裝節的日漸紅火,彝繡這個曾經養在深山中的珍寶開始綻放異彩。2016年10月,以彝繡文化為主題的高級定制時裝在“2016中國(北京)國際時裝周”的舞臺上亮相。2017年,彝繡還有望在巴黎國際時裝周上演首秀,這個最質樸、最古老的鄉村T臺正在向國際舞臺延伸。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彝繡傳承人 李如秀 傳承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