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解讀 解讀
輿論旋渦中“校園貸”能否走出“泥潭”
學生和平臺皆有風險
今年1月,大學生貸款平臺“名校貸”針對在校學生做了一次在線調查,結果顯示,消費觀念不當,不注意審閱借款合同和沒有正確評估自己的還款能力,在大學生面臨的借貸風險中排前三位。
“我們鼓勵大學生理性使用校園貸,選擇靠譜平臺合理借款,樹立風險觀念和信用意識,把借款用于正道。”名校貸CEO曾慶輝表示。
其實,不僅學生要承擔風險。
易觀金融行業高級分析師李子川表示,大學生的金融風險辨別能力和償還能力都不足,一旦處理不當,放款平臺就會面臨較高的逾期還款甚至壞賬風險。“為了保證貸款的收益可以大于借款者違約帶來的損失,一些平臺可能會定出較高的利息。但是,較高利息又對學生形成較高還款壓力,加劇了學生的違約風險。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田維贏指出,針對無信用記錄的學生群體,平臺應該積極做好風控,公司之間應該加強數據共享與合作,并與征信機構實現聯網,防止學生拆東墻補西墻。“在授信貸款前,應嚴格審核貸款人條件,控制貸款額度,服務消費需求明確的學生,或與授信學生父母的收入進行綁定,防范信用風險。”
當然,在校園貸平臺的實踐中,并非沒有正能量。
安慶師范學院的大四學生何俊,開了家專做校園品牌精品便當的餐廳,叫“學長大叔”。創業之初,他就向“名校貸”借了一萬元;在開第二家分店之前,又向平臺貸款了兩萬元。
“在過去幾年的發展歷程中,我們有52%的款項都用于學生創業借款。學生借款具體金額是根據該學生所填寫的個人詳細資料進行判定的。首
先由學生自己自主選擇借款金額,學生提交資料之后,借助我們自主研發的風控系統,依據借款人的綜合情況,配置科學合理的借款額度,綜合考量學生的還款能力,并判定最終可借額度。”曾慶輝介紹,一般情況下,普通本科初次借款額度最高1.5萬元,信用長期累積之后最高可以到達3.5萬元,博士學歷借款額度最高5萬元。但用戶實際借款件均在8000元左右,還款期限平均為24個月。
還會形成更健康行業格局嗎?
“對校園貸的管理,不能‘一刀切’。要分層次、分類型地去限制或者鼓勵校園貸平臺。”李子川認為,小額商品分期付款可以做,助學、助創業方面的資金支持可以做,但不問目的的純粹借貸,這一塊業務應加以嚴格約束。“通過管制和引導,讓學生更好地使用金融服務。”
李子川表示,如果金融機構只單純從業務角度來“開發”學生群體,拓展自己的市場規模,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任。“校園貸平臺在轉型,淡化‘學生’標簽。比如一些分期購買的電商平臺,如果單純面向學生,長期來看隱患太多,而且問題很難解決,會束縛這些平臺的成長空間。”
銀監會對校園貸給出了“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針。“停”是指對于涉及到類似暴利催收等違法違規行為,要暫停校園“網貸”的新業務。“整”是對現存的校園“網貸”業務進行整改,包括增加對借款人資格的認定,增加第二還款來源,落實風險防控的措施。“移”是涉及到違法違規的行為,要按照相應的管理規定移交相應部門。“教、引”就是加強教育引導,增加學生合理的消費觀的培育和引導,來規范整個校園“網貸”的行為。
“這清晰表明了相關部門對當下校園貸亂象的嚴厲整改態度。”田維贏對校園貸發展前景并不看好,“2017年,大批校園貸平臺將面臨轉型。對比之前銀行信用卡的先例,外加監管體系的加強,校園貸發展不容樂觀。”
不過,日益嚴格的監管,在曾慶輝看來是好事。“在政府的監管和引導之下,校園貸行業將更加有序化,而良性且充分的市場競爭必然會促進這個行業的發展。同時提煉出更加合理的行業規范,形成更加健康和成熟的行業格局。”“名校貸”平臺也在轉型,他們從單純校園市場開始全面拓展至初入社會的白領,服務泛年輕人用戶。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校園 學生 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