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江門:大力構建15分鐘醫療服務圈
江門今年要爭取實現縣域內就診率達到90%。 陶然 攝
“我們將有計劃地建立分級診療服務供給體系,納入區域衛生規劃和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引導、鼓勵新增和存量優質醫療服務資源優先向‘三基(基層、基礎、基本)’醫療服務環節配置。” 江門市衛生計生局局長許彩華如是介紹。
在年初召開的江門“兩會”上,《江門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建設“健康江門”的概念。如何更好地提升現有醫療衛生服務水平,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是打造“健康江門”的應有之義。記者日前采訪發現,江門正努力通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開展“醫聯體”管理,探索“互聯網+分級診療”模式,推進城市醫療衛生高地建設等工作,著力補齊基層醫療衛生“短板”,力爭提升民眾健康水平。
分級診療
探索“互聯網+分級診療”
2017年,我省將要啟動綜合醫改工作,實現21個地市分級診療制度全覆蓋。江門作為去年在全省率先制訂加快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實施方案的地市,已全面建立全科醫生、家庭醫生、基層簽約服務和急需領域醫療服務制度。根據《江門市衛生計生事業“十三五”發展規劃》,江門也計劃到2020年全面建立分級診療制度,實現基層首診、雙向轉診、上下聯動、急慢分治的分級診療制度。
按照計劃,江門要在今年逐步完善分級診療政策體系,將縣域內就診率提高到90%左右,進而實現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量占總診療量比例達65%以上。
許彩華表示,將按照區域衛生規劃,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合理布局和建設,積極推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村衛生站規范化建設,加大社會辦醫工作力度,大力構建15分鐘醫療服務圈,使群眾就近就便獲得醫療衛生服務。
市衛計局將督促各級醫療機構要設立專門機構和人員負責雙向轉診管理工作,制訂合理的轉診流程和相關制度,持續改進分級診療舉措,加強對醫療機構的監管,督促其嚴格實行首診責任制和轉診審批責任制,切實加強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管理,促使醫療行為更加規范,服務質量和管理效率整體提升,醫藥費用得到有效控制。實行轉出醫療機構負責制,對于需要轉診的患者,轉出醫療機構應主動與接受單位溝通聯系,負責預約聯系轉診事宜,做到無縫對接,方便患者。轉診患者可優先獲得轉入醫療機構的門診與住院服務。
除此之外,江門也在積極探索“互聯網+分級診療”模式,發展面向廣大城鄉居民的新興增值健康服務項目。今年,江門就計劃要完成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基礎功能建設,初步實現與省平臺對接,完成基層衛生服務系統試點單位建設,初步實現試點分級診療。
醫院方面也有參與建設的想法和動作。江門市中心醫院院長李宇明就表示,“我院正計劃建設遠程醫療中心,探索網絡醫院的建設。”中心建設后將實現與縣級醫院、中心衛生院的病理、影像以及疑難病的遠程會診,有效提升縣級醫院、中心衛生院的診療水平,加快分級診療的推行。
“醫聯體”
完成對10個試點分院建設爭取縣域內就診率達90%
“下一步,我局將統籌推進實施‘醫聯體’管理模式,通過‘1+N+N醫聯體’,實行縣(市、區)鎮(街道)村(社區)醫療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加強基層醫療機構建設,以縣級醫院帶動鄉鎮衛生院發展的方式,使縣優質醫療資源向鄉鎮基層延伸,提升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許彩華介紹說,新會區、臺山市、開平市、鶴山市和恩平市的人民醫院和中醫院將各選定1個鎮(街道)基層醫療機構建設分院,2017年完成對10個試點分院按二級醫院標準,輻射周邊鄉鎮,實現縣(市、區)域內半小時均可享受到二級醫院水平的醫療服務。
“醫聯體”管理有何獨到之處?記者獲悉,與以往的“托管式”“扶貧式”管理模式不同,“醫聯體”管理將在框架內落實行政管理、業務、財務和藥品等“四個統一”,創新實行“合并”式管理。
屆時,江門將以縣級醫院為龍頭,以“醫聯體”為載體,綜合運用醫療、醫保、價格、人才培養和創新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新模式等措施,完善總院與分院的分工協作機制,促進“醫聯體”框架內實現基層首診、雙向轉診、分級診療機制建設,有效分流病人,切實解決群眾看病難的問題,逐步實現“首診在基層,小病不出鎮,大病不出縣”。
但是,要實現這一目標,急需加強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從縣級醫院開始,層層發力,提升基層衛生醫療服務水平。按照計劃,江門今年除了要建設10個基層醫療機構試點分院之外,還要完成16家鄉鎮衛生院標準化建設和125間村衛生站公建民營建設,完善農村醫療服務。
縣級醫院在“醫聯體”管理模式中,肩負著區域醫療衛生管理服務“領頭羊”的重任,尤其需要從多層面提升綜合服務能力。
根據今年政府工作清單,江門必須“爭取縣域內就診率達到90%,基本實現大病不出縣”。為此,今年江門將加強縣級人民醫院裝備建設,落實專科特設崗位計劃。各級縣級人民醫院76種基本設備種類及數量完成配置要求的80%以上。開展三級公立醫院對口支援縣人民醫院,達到對口支援縣人民醫院能力建設目標。通過建設、培訓、支援等方式,重點加強縣級醫院的人才、技術、專科等核心能力建設,力爭今年,所有縣級市醫療衛生服務能力達到全國縣域先進水平。強化縣級醫院醫療衛生體系中的“龍頭”作用,使其能夠承擔轄區內居民常見病、多發病治療以及危急重癥搶救于疑難病轉診等任務。
高地建設
市中心醫院力爭明年躋身省內30所高水平醫院前列
要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醫療服務需求,除了要抓好基層醫療衛生建設之外,還需打造高水平醫院,滿足高端醫療需求。
許彩華介紹,江門今年將重點落實好《醫療衛生高地行動方案》重點工程,爭取把江門市中心醫院建設為全省30所高水平醫院之一,成為珠江西岸粵西片區域醫療中心;爭取江門市五邑中醫院躋身全省中醫院行列前10名。爭取建設1個國家級醫學重點專科、積極參與并探索打造6大醫學科技創新平臺、爭取在江門市中心城區新建1家腫瘤專科醫院和1家公共衛生醫院,積極應對公共衛生挑戰。爭取引進培育2-3名以上醫學領軍人才和20名以上杰出青年醫學人才、大力發展一批高水平健康服務相關產業。
“我院將爭取于2018年躋身廣東省內30所高水平醫院前列。”李宇明表示,要比對國家級臨床重點專科的建設標準,遴選2-3個臨床、教學和科研水平較高,基礎條件較好的專科沖擊國家臨床重點專科,醫院將投入2000萬元予以重點幫扶。
目前,江門市中心醫院正積極參與醫學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已建立高通量基因檢測實驗室,將與華大基因、中山大學生命科學院合作,正申報成立江門市精準醫療中心,將建成基因檢測中心、分子病理診斷中心、精準檢查中心、精準腫瘤醫學中心,利用生物芯片、蛋白質技術及人類基因組測序技術、分子影像、手術導航和微創技術等技術以及大數據分析,廣泛應用于產前檢查、惡性腫瘤、感染性疾病、代謝性疾病以及罕見病等疾病的精準防治及研究。
家庭醫生
實施有效簽約激勵機制
“我們老人家經常有些小病痛,有什么不舒服的時候,先找家庭醫生看看,再決定要不要去大醫院看,能省很多事。”退休多年的陳阿姨每天都去東湖公園晨運,她說自從社區設有家庭醫生之后,小病小痛也有地方看了,不用動輒去大醫院排隊,真的方便很多。
據悉,為進一步提高基層醫療服務的普及性,江門市大力開展家庭醫生服務,全市社區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均建有以全科醫生為主的家庭醫生服務團隊(由全科醫生任團隊長,每支團隊配備1-2名全科醫生,1-2名全科護士,1名公衛醫師,1名康復理療師),和轄區內的家庭進行簽約,提供上門服務,針對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制定并實施有針對性的健康管理計劃。
同時,江門市20個開展家庭醫生式服務的機構都已建立家庭病床,每個服務團隊會根據病人的病情每周上門3-5天,平均每位醫務人員服務8-10位病人,為腦血管意外癱瘓康復期、重度老年癡呆等10種疾病的病人提供在居家住院服務。
今年,江門將進一步擴大家庭式醫生簽約服務覆蓋面,實施有效簽約激勵機制,結合醫保支付制度改革,制訂有關優惠政策,通過家庭醫生轉診能夠減免社保起付線費用,使居民切實享受到家庭醫生式服務帶來的實惠,進一步引導居民基層就診與保健,擴大重點人群特別是慢性病患者、老年人等簽約數量。全面開展家庭醫生骨干培訓,采取“滾雪球式”的方法,用城鄉基層家庭醫生團隊培訓城鄉基層家庭醫生團隊,提高服務質量。
針對家庭病床服務,江門還將探索保障機制,保證家庭病床醫護人員的正常利益,使其能無后顧之憂為病人服務,敢于增加家庭病床服務項目,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滿足病人的真正需要。以此提升群眾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醫務人員的信賴,提高基層首診的數量和質量。
南方日報記者 陶然 通訊員 曾敏娟
編輯:趙彥
關鍵詞:醫療服務圈 分級診療 醫聯體 家庭醫生 江門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