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英國去年七萬醫護人員被打,醫患矛盾每天二百起
【環球時報駐英國特約記者 紀雙城】在英國生活,看病是一個讓人頭痛的問題。英國媒體日前引述公立醫療機構從業人員的話說,因醫患矛盾引發的暴力事件日漸增多,每天達200起。分析認為,醫患矛盾突出反映在部分城市地區,醫護人手不足是構成醫患矛盾的主要原因。
英國廣播公司12日引述皇家護士學會的數字說,英國的“醫鬧”把襲擊目標對準醫護工作者的問題變得日益尖銳,去年英國有7萬多名醫護人員被暴力對待,較前一年上升4%。皇家護士學會代表薩雷認為“這已經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醫鬧的手段可謂層出不窮:揮拳打臉掐脖子算輕的,有的用椅子砸人,甚至打斷醫護人員手腳。薩雷說:“醫護人員身心都受到巨大傷害。心理陰影會持續很長時間。”
這不是英國的新問題。《環球時報》記者在英國生活多年,也遇到過類似狀況。從公立醫院前臺咨詢處到各個問診科室,大都張貼警告“醫鬧”滋事的告示,比如“醫護人員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暴力攻擊”,違反者必須承受法律制裁。警方也會不定時在醫院巡邏。但這些措施并沒有震懾住“醫鬧”。英國廣播公司報道說,英國醫院每天發生200起針對醫護人員的暴力事件,“差不多所有英國醫院里的員工都有被襲擊的經歷,他們感覺工作很有風險”。在急診室工作的布里頓·喬治告訴英國廣播公司,被患者打已經成了醫院員工休息室里聊的老段子,“每個人上班時神經都高度集中,防著哪個病人鬧事”。她舉例說,有一名男子威脅急診的前臺工作人員“在醫院外面等你下班,殺了你”。
令人沮喪的是,負責指導保護醫護員工的組織“NHS Protect”日前宣布3月底解散。英國政府表示,將采取新措施保護醫務工作者。但醫生們感覺尷尬的是,一些“醫鬧”闖禍后告訴警察自己精神有問題,借以逃脫責任。
英國的醫患矛盾本世紀初逐步出現,記者早年在英國生活時并沒有看到相關報道。為什么現在出現“醫鬧”?分析認為,重要原因是英國公立醫療機構最近20年面臨嚴重的人員短缺。大批醫生選擇前往美國、澳大利亞等地就職高薪崗位,遠離英國的生活高消費環境,導致留在本土沒有機會離開的醫生工作壓力增大。至于護士群體,也面臨類似問題,很多英國本土的護士去國外工作,英國只得從英聯邦國家引進更多護士填補缺口,但從文化背景到業務技能,他們都與本土護士有差別。
《環球時報》記者深夜前往當地公立醫院看急診,往往要等兩三個小時,這主要是公立醫院缺少醫生值夜班。即便在首都倫敦,當地一些婦產科常常是一位醫生穿梭在幾個產房指導。按規定,只有得到醫生確診后,分娩后的產婦才能出院,因此很多產婦往往要在醫院多住好幾天,才能等到醫生同意出院的文件。這些問題家屬無法理解,難免發生言語沖撞。
醫患矛盾雖然讓人煩惱,但也不是沒有解決之法。“醫院要想辦法留住人才,保證人手;及時和患者溝通,不要讓誤解越來越多”。專家認為,除進一步健全相關法律法規,保證醫患雙方的合法權益外,還需完善醫療體制,加大醫療投入,為醫患雙方提供一個更加優良的醫療環境,同時加強宣傳引導,讓醫生與患者彼此理解,重塑良好的醫患關系。
編輯:楊嵐
關鍵詞:英國 醫患 矛盾 醫護人員